(摄/ 杨粮恺)
这一趟的跨国学习之旅,已是我从2017年3月1日加入新加坡慈济大爱幼教中心以来,第三次跨国学习。前两次都是在熟悉的环境——在我的家乡马来西亚的慈济大爱幼儿园。而这一次五天四夜的印尼学习之旅,是一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
出发当天,我们一伙27人天未亮就到机场集合,大家都带着兴奋又期待的心情出发。抵达当地机场,迎接我们的是身穿熟悉制服,却素昧蒙面的师兄师姊们。不过大家并没有因为是第一次见面而生疏,亲切而热情的招待,顿时让彼此熟络起来。在慈济十多年了,不管是职工还是志工,不管到哪个国家,慈济人都会用最热情的方式招待来宾, 让人很感恩。
最触动我的行程是到金卡莲(Cengkerang)参访慈济大爱村。2014年,我需要在课堂上跟孩子分享慈济人在世界各地的足迹,因而知道了金卡莲大爱村,那是印尼政府和慈济共同整治红溪河行动,并建造的大爱村。
我们像贵宾般被迎接到校区,看着金卡莲大爱学校的孩子,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中学生,以非母语熟练地表演慈济手语歌,让我很感动。
两位稳重懂事的学生司仪用标准的英语分享了他们在这里的因缘,二十年的故事,以一首慈济歌曲《永远的红溪河》娓娓道来,感动在我心底如涟漪一阵阵掀起。
接着,一群中学生以手语演绎《千手世界》,整齐划一的动作加上歌词:“一手 一手 百手 千手,化解生命的悲苦,因为善让生命美丽,因为爱让生命延续,因为慈悲让生命宽阔 因为感恩让生命欢喜。”同桌的伙伴许多都被感动哭了,久久不能自己。
那一刻让我的感动是,相信沿岸的居民这二十年来,因为红溪河特别的慈善行动,脱离了生活条件和卫生极差的环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许给孩子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我们看到了二十年后的生活,孩子是那么地有礼懂事,相信这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
行程第三天是我最期待的访视我们前往北雅加达本札令安镇(Penjaringan)卡马尔•穆阿拉村(Kamal Muara),参访当地的“扶困援建计划”。我们被分成四、五人的小组,跟随当地慈济人拜访接受慈济援建房子的家庭。我们是先参访房子已经建好的家庭。对我来说,就好像回到三四十年前,我在马来西亚小镇的房子一样。我们探访的是一户三代人的家庭,家里的小婴儿才两三个月大,我们不由自主发挥专业的本能,自然而然地跟小婴儿互动。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下一站我们到了房子还没开始重建的家庭。我们一行五、六人踏入只用木板和铁皮简单围起的房子。由于空间有限,我们全程都只能站着和主人家互动。我的内心感受到很大的冲击,同组的老师在征得房子主人的同意后,纷纷拍下照片,希望回去后能跟新加坡的家人分享所见所闻。
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分享这三天来的学习与收获。当晚我没有分享,因为听着大家的经历和感受,我的感动已经让我无法言语。
回想这一趟学习之旅,第一天的团体报到让我回想起,之前在旅行社工作十年的经历。以前,我带着旅客从新加坡到世界各国吃喝玩乐;如今转行投入幼教行业,也不时和其他老师一起前往各国,但我出国的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是为了学习观摩各地的慈济幼教,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应用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无论孩子们身处何地,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一群懂礼懂事,能为自己负责,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群人。
我想幼教中心所办的学习之旅,不仅是亲身体验各国的教育,更是为了唤起自己与他人内心最柔软、最纯净的心灵,以探索如何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为教育志业、为有缘的孩子提供指引。这一趟旅程,除了带着满满的爱回来,更是一趟让我洗涤心灵,重焕感恩知足之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