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威风凛凛的猛虎,却有很多陆上的常见3C产品。在改编短剧“少年斐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hi)”中,海洋充斥着人类丢弃的各种垃圾,比如蘑菇罐头、用过的吸管、细碎的纸片、到处洒落的宝特瓶,甚至还有仍可以使用的iPhone 4和iPad……
这时,荧幕上放映出一幅幅摄于太平洋中途岛(Midway Island)的真实画面,野外的鸟类腐尸中竟然塞满塑料、纸片、布条、打火机等,让大家非常震撼,原来垃圾竟然可以飘到这么远的地方,甚至危害了大自然生态。
善用新科技 不随波逐流
新加坡慈青于2013年3月10日举办环保联谊,通过慈青伙伴和社区志工的分享,28名同学一起回顾并思考如何从环保中清净身心,同时学习慈济的环保人文。
“在海中发现iPhone 4和iPad的剧情可能有点夸张,但想突显的是,我们年轻人没有必要盲目地追求不必要的潮流,比如iPhone有一个就够了,又何必跟风买iPhone 4、iPhone 5?我们是在用手机还是在追逐潮流?”编剧李劭威坦言,这些看似花哨多功能的电子产品,实际上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对大地的破坏非常大。若为了追上潮流或互相攀比,受伤的不仅是大地,也会日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这些破坏大自然的现象敲响了人类的警钟,应运而生的慈济“大爱感恩科技”公司,找到了一个变废为宝、环保与慈善并行的解决方法,就是“宝特瓶再生”。通过影片的简介,慈青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化科技,把回收的宝特瓶做成救灾的毛毯等纺织品。这样既能够延长物命,又可以为受灾的民众雪中送炭,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好事无大小 坚持做下去
“我以前会觉得房间内杂物多,很占位子。现在从源头做起,减少消费。其实每个人都有力量去做,从生活中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气,也做到心灵的环保。”慈青陈慧恩分享“清淨在源头”的重要性。傅灿莲也落实环保在生活的小细节当中:每次去购物都带环保袋,用餐打包也用环保碗,随身携带手绢,平时尽量走楼梯等。
一名留学美国的毕业慈青余欣颖,把握回国两周的因缘,参与了此联谊。“我开始自备环保餐具而不用免洗纸盘时,周围的人都像看到怪胎般,投以异样眼光。过了一段时间,我惊喜地发现有些朋友也在用自己的餐具,‘怪胎’队伍越来越强大!”余欣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做对的事,长期的坚持终于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跟随。
社区环保点 细节有人文
“上人说,要用什么样的双手做环保?”
司仪张骄以证严上人“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的开示,说明慈济环保的缘起。二十多年来默默地耕耘,发展到今天全球各地慈济人都在落实环保。新加坡慈青也在每月第二个星期天的全岛资源回收日,于红山(Redhill)社区环保点付出。
慈济环保怎么做?环保人文又是什么呢?有些新进伙伴还不了解慈济环保理念。曾有人询问:“在环保点若看到喜欢的或者不舍得拿去回收的东西,能自行带回家吗?”
张骄在会中分享:“其实我们不鼓励把回收物自行带回家,因为这样可能会偏离做环保的初衷,助长贪念。我们更应该重视心灵的环保,洗涤心垢,培养清净心。”
慈青特别邀请了南区和气环保干事陈苏姗前来分享。“我们慈济做环保和在路边分类的垃圾桶,有什么不一样呢?就在于我们做的不仅是环保,而是环保‘人文’。”她举例,“人文”需从细微处做起,轻声细语,轻拿轻放,保持社区环保点的卫生、无异味,与居民结好缘,让居民感受到慈济环保值得效仿。此外,她也提醒,在上门收取回收物时,不是所有放在门边的东西都可以拿,志工要跟居民确认才能将之回收。
除了投身做环保分类,更重要的是如何向居民宣导环保。陈苏姗鼓励慈青:“有时看到一些居民每次只拿报纸下来,可曾想过居民是否了解什么物资可以回收,什么物资不可回收?遇到类似情况,环保志工可以进行简单的环保教育,也可鼓励居民下来参与环保点的分类,更深入地了解。”另外,有些居民可能会认为多的物资可以给慈济回收,因此随意消费也没关系。她表示:“这样其实就偏离了做环保的初衷。我们不希望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是希望带动清淨在源头,谨慎消费,从购买想要的到购买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