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新加坡慈济静思堂内,许多志工正为迎接多年不见的法亲家人做好准备。小圆桌上精致的糕点,伴以各色葡萄及蕃茄,赏心悦目;桌面一侧摆放着由手巾折成的可爱小白兔,仿佛随时都会活跃起来,别出心裁。
来宾们正是早期开创新加坡慈济的先辈。2013年是新加坡分会注册成立20周年,志工们感念走过筚路蓝缕的前人,也希望藉由此感恩联谊会让多年未见的伙伴相聚,重温往昔点滴。
心心念念,这些多年不见的法亲家人们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了?
拥抱、泪眼、相视而笑。大家久别重逢,恍如隔世,有太多的近况要告知,有说不完的故事要分享。
“好久不见!”慈济志工冯美珍以亲切的潮州话问候早期志工邱赛娇,温馨回忆油然而生。“我们当年就是坐着赛娇师姊的车子到处做环保。”
邱赛娇是本地第一批受证的委员之一,她曾访台九次,回国后欢喜地言起力行,就想每天劝募一个会员。“我是卖香的,所以告诉顾客一天存一毛,三十天就存三块来做好事,这样下来我每月募得的功德款就有差不多有两千块。”
任何团队或志业,都是从一个决心,一颗种子开始的。
荧幕上播映着一帧帧旧照片,往事历历在目。1987年间,远嫁到新加坡的台湾媳妇刘桂英开始在本地带动一些志工会员做慈济。刘桂英出生于花莲,年少时曾短暂寄住在静思精舍,不料后来因缘流转,隔了18年才在新加坡因一个朋友陈耶珍而重牵慈济因缘,找回了不曾忘记的师父证严上人。
万事起头难,早期人少善款少也没有场地,幸有上人的同门师兄,慧琪法师借出宝光佛堂来护持慈济,让刘桂英与一群志工会员们举办发放日、儿童班等活动,得以开辟了菩萨道场。着手申请了七年,佛教慈济功德会新加坡分会才在志工们的殷切期盼下,终于在1993年9月20日年正式注册成立。
刘桂英在少年时就有出家修行的念头,后来因缘具足,落发圆顶,法号上明下竟法师。
这天在场的明竟法师慈示:“上人是‘因’, 我们是‘缘’。因缘际会地走在这个悲天悯人的菩萨道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家都是彼此的老师。上人常说佛法是在生活中,不管是顺缘、逆缘、欢喜、不欢喜,任何的因缘都是我们成长的助缘。大家藉事练心,让无明烦恼的根源去除,就是修行的起点,断烦恼而生菩提。”
明竟法师勉励大家踏实地展现佛教精神,一步一脚印地铺成出去,依循证严上人的教诲,了解佛陀的教诲。“慈济宗实至名归,在正确的道上大家要相信自己及慈济……希望大家生生世世跟着上人的脚步,永不退转。”
慈济新加坡分会执行长刘瑞士和副执行长们一列排开,向前辈致意:“慈济世界就是感恩世界。执行团队今天带着非常感恩的心情,欢迎各位家人归队,共同力行上人的理念:为佛教为众生,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一起走在菩萨道。我们是一家人,能把一家人凝聚在一起,就能更温馨,更紧密地推动志业。”
伙伴重温初发心
“莫说愁,不悲秋;慈怀柔肠学古佛;相砥砺,互切磋;锦绣年华不空过……”八名投入慈济近20年的资深委员,特别呈现手语《惜缘》,献给阔别已久的老伙伴们,台下众人也随着音乐一起比起手语来。
接着,资深委员许丽贞、周净缘、胡子美、林雅芝和林淑婷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娓娓道来。周净缘曾经因家业而无法投入慈济活动,而先生罹患癌症一事,令她深深体会到生命无常,启发她把握当下去付出。
二十年岁月匆匆,林淑婷坦言:“日子过得很快,做慈济也很欢喜。有时候也想偷懒,可是一躺下去就想到上人说‘来不及’,所以一定要做,能够为人群付出是我们的福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还要把更多伙伴邀回来。”
四名资深职工也受邀上台分享心路历程。财务职工林秀惠表示自己虽然一度想离开慈济,但心里有慈济的种子, 就不轻易放弃。在遇到困难时,她反省自己是因为没有守好自己的心及本分事才会碰倒人事问题。一旦放下人我是非,反观自省,要守住初发心就不难。她祝福大家都能从“心”再出发。
年岁渐长志不移
雨伞为拐杖,以坚强毅力支撑着佝偻身躯的陈春蓉,步伐坚定地走上台。荧幕上播放着她的人生剪影。由于丈夫早逝, 家庭经济重担全落在陈春蓉的肩上。好不容易将四个孩子拉拔长大,陈春蓉也在慈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处。
陈春蓉在72岁时受证委员,现年85岁的她仍然从事园丁工作。微薄的收入圆了陈春蓉一直要完成荣董的梦想。 即使手指弯曲, 她依然能写一手好书法,默默为慈济义卖募款,广结善缘。其精神让人感佩,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我今天满怀高兴,看到以前一起做环保的师兄今天也来了。很希望年轻人加快脚步来承担。”陈春蓉自谦自己年岁渐增,谈及患有精神疾病的长女近来状况不佳,一直来回进出心理卫生学院。“从15岁到现在55岁,昨天女儿又发作了,被送进去……”陈春蓉声音颤抖,令许多人看了都不舍。
然而,拭干眼泪的陈春蓉坚强地说道:“我也要放下了。现在新加坡慈济有四大志业,很感动很感恩。”分享结束后,大家立即起立为她打气致敬。
志工陈苏姗看见此感慨道:“她的人生不是很富裕或家庭圆满,但她一点都不放弃,反而让自己的人生亮丽起来。在她的人生里,我看到了彩虹。她让我知道人生该怎么过,自己的人生是否会有同样的色彩?”
翘家孩子回家了
本地第一批受证委员的陈修发回想十年前慈济面临场地迁移,运作变动。“现在想起是一种考验,当初自己不肯放下,念头转不过来,就离开慈济一段时间。”尽管如此,他依然默默关注慈济的讯息,也自我期许:“今天看到以前的师兄姐,很温馨,勾起以前的情。翘家的孩子应该回来看看家,跟新进的菩萨一起推动慈济。”
十多年前任职于慈济文化志业中心(新加坡)的前同仁张淑惠,表示自己在慈济学到很多无形的事物。“在待人处事方面,碰到难题就想到师父如何走过来。” 目前就读中医课程,最近较少回来,希望日后能以中医专业在慈济付出。
这天166人再聚首,期盼就像书签结缘品上写道的祝福:“愿行千里展大爱,法喜点滴入胸怀,感恩福田先辟开,欢喜归来承法脉。”
遗漏的珍珠通过温馨聚会重新被串起,这条用汗水与泪水制成的项链,挂在心头,皆是一颗颗不变的初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