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标就是爱。”来自台湾,拥有27年教学经验的李秋月老师曾经认为要求学生“高名次﹑高分数﹑高表现”就是爱学生的好老师。直到1999年,李老师加入慈济教师联谊会,领悟“用爱”比“用力”更能感动学生,从此秉持“爱之深﹑教之切”的教学理念。
2014年4月26日上午,李秋月老师连同台湾慈济教师联谊会的萧亦凤老师、林淑慧老师,以及新加坡中正总校中学纪翠云老师,于弥陀小学展开半日教师研习营,与183位教师分享静思语教学的推动,希望在学校撒播爱与善的种子。研习营后,师资团队善用中午时段,接续于静思堂举办进阶课程,新加坡慈济教师联谊会成员和教育志工共四十人,继续一同精进,更深入研讨静思语教学。
培养看优点的双眼
李秋月老师认为孩子就像是天使,她以实例与新加坡老师分享教学心得,让不少老师对教学有另一番体悟。“当老师遇到了‘变调的天使’,应以智慧以爱化碍。把孩子的缺点变成优点,再把优点化为亮点。”
“作为一位老师,我们除了爱学生,也要关心他的家人。”李老师分享学生阿博的故事。除了对叛逆的阿博循循善诱,李老师也主动关心阿博患有癌症的母亲,建立良好的亲师生关系。
台下的黄诗霖老师有两年多的执教经验,班上有个顽皮的学生,其母患有癌症。受到阿博故事的启发,黄老师觉得自己可以再踏出一步,主动关心学生的母亲。
头发及肩,长得娇小秀气的黄老师对教育充满热诚,2013年她从慈济的教师研习营中获益良多。这天她一大早从西部来到弥陀学校,为自己“充电”。教学生涯中,黄老师以满满的爱心引导学习不佳或调皮捣蛋的学生,但教育事务繁重,她难免有疲惫的时候。李秋月老师分享的“把学生的缺点变为优点,再把优点化为亮点”,为她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她更有冲劲去面对教学上的种种挑战。
涵养妈妈般的爱心
“老师要以菩萨的智慧和妈妈爱孩子的心,来教育天真无瑕的孩子。”说话铿锵有力的萧亦凤老师出身军人世家,以往对学生采取斯巴达式的“军事教育”。后来她改变了“不骂不成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学习放下身段,与学生做朋友,更和家长结成“教育联盟”。萧老师活泼幽默地分享了她将静思语融入课堂,设立奖状﹑办班刊﹑举办家长读书会等各种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她强调教育是一个“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四全教育。
拥有15年教学经验的钱宝来老师认同爱的教育,主动关怀班上的孩子。笑容温和的钱老师分享班上一名过动学生不愿意到教室上课,因哥哥强迫他上课,而产生更大的反弹。“我立刻尝试主动关怀,陪伴孩子玩一下,安抚孩子愤怒的心情。直到彼此建立友谊,孩子心定下来,才慢慢告诉孩子他的错处,让孩子跟班级老师道歉。”钱老师如妈妈般的爱心,最终感动了学生,愿意回到学校上课了。
从实践中增信心
研习课程除了静思语教学和课室经营的经验分享,大家也现场演示“静思语五段式教学法”——体验、讲述故事、省思、静思、生活实践。
“一﹑二﹑三…… 大家把卡片放在额头上哦!”林淑慧老师在教学演示中,邀请老师们上台扮演学生,体验学习静思语的乐趣。老师们既不能开口说话,也看不到自己额头所贴的卡片的数字。只能靠着肢体语言和互助的方式,寻找数字相同的伙伴。参与者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静思语“人缘是付出的结果,得到他人的欢喜、信任和佩服”,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及被帮助的感动。
中正总校中学纪翠云老师在校内推行静思语教学多年。她与老师们分享各种方法,将静思语融入课堂中。从课堂布置的境教,到作文课﹑成语课﹑修辞课等,纪老师在每个教学细节上都用尽心思,营造“好话连绵”的教学环境。
谷瑶是华文老师,自去年参与研习营后买了不少书籍来参考,也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加入静思语的分享。然而本地华文课的教程紧凑,谷瑶老师担心占用太多正课时间。她说:“聆听了翠云老师巧用静思语的方法,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妙法。比如批改作业时在空白的地方写下适当的静思语,就不必担心课堂上没时间分享太多了。”
许秀晶老师也是第二次参加研习营,去年她开始将静思语融入教学中,巧妙地在剪报里加入几句静思语,或以静思语书签﹑钥匙圈来奖励学生。两次的研习营让许老师更有动力跟学生互动,与家长分享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如果教师如辛勤的园丁,那学子就有如成长中的嫩芽,需要用爱与耐心灌溉。期许在每位园丁的用心呵护下,每一名学子都能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