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加坡,就会联想起‘富有’、‘第一世界国家’,国民开车去购物等画面。”这是《菲律宾星报》(注一)专栏作家布卓高国(Boo Chanco)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原来看不到的还有贫困、生病和年迈的一群,慈济照顾他们。参访后,我觉得的确有此需要,这让慈济的工作显得更重要。”
2015年5月26日,在慈济基金会(菲律宾)执行长李伟嵩等志工的带领下,六位菲律宾企业家和资深媒体人逐一参访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志业体——佛教慈济义诊中心、佛教慈济健检暨义诊中心、慈济环保教育站、慈济大爱幼教中心和静思堂。新加坡分会执行长刘瑞士和实业家一路相伴,让参访团重新认识新加坡和慈济。
把握机会 处处都是法
“我曾经也是实业家,成为执行长后发现竟然比以前还忙,会议很多,一天只睡五小时,但是却比以前赚很多钱的时候快乐许多。”刘瑞士在巴士上自我介绍时,与大家分享道。刘瑞士“快乐的秘诀”,不禁引起大家的好奇。
在每个志业体,参访团都能看到热情的欢迎队伍,精致的茶饮点心,志工的灿烂笑容和细心导览。李伟嵩、刘瑞士等志工把握机会向参访团成员解说:小至合掌的意义,大至一幅“佛陀问病图”,其中都融入了慈济的理念。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李伟嵩用英语念出了贴在牆上的静思语,并补充道:“我很喜欢这一句话,不知启发了多少人了啊!”经过一番解说,企业家、媒体人等纷纷拿出手机往牆上的静思语拍照留影。
“证严上人的静思语相当有智慧,能够帮助活在现今复杂社会的每一位。”布卓高国再次给予肯定。他认为,慈济的哲学是“一种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生活方式”,非常适用在菲律宾这个贫富悬殊,饱受地震、风灾侵袭的国度。
视病如亲 志工良能大
中医师林丽芳以流利的英语向参访团介绍佛教慈济义诊中心的运作模式,其职工结合志工的团队,完善了服务品质,六年多来让许多低收入病患能够免费看诊。
也是菲律宾资深扶轮社成员的企业家黄肯福(Yap/ Eduardo)表示,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满足所有长者与病人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类似慈济的志工团体如此重要,非政府组织必须参与这块……我们都是志工,我明白回馈社区的价值。”
随后,居家医护服务负责人林金燕也分享了往诊故事。其中,独居的林阿公双耳失聪、单眼失明。医护团队第一次拜访林阿公时担心他听不到门铃,林文豪医师特地准备了铁卷尺,试图从门缝下塞入,左右大幅度摇晃企图吸引林阿公的注意。虽然坚持了半个小时,林阿公还是没有开门,但这足以让布卓高国留下印象。林金燕解说结束后,布卓高国主动站起分享,这种“视病如亲”的举动让他很感动。
所见所闻 带回菲律宾
为了迎接海外法亲,布展组特地赶工把环保教育站的看板在前一天下午安装完毕。参访环保教育站时,大家对“化腐朽为神奇”的大爱感恩科技(注二)感到非常好奇。“我会尝试把这里所见落实在菲律宾,尤其资源回收等。”黄肯福说道。
实业家施恭旗站在环保看板前久久凝视一张照片。这是菲律宾风灾中灾民“以工代赈”的照片。2013年“海燕风灾”过后,施恭旗捐了一千间简易屋,支持慈济的灾后重建工作。
这一次,施恭旗响应李伟嵩的呼吁,邀约了企业家和资深媒体人一同参访新加坡分会,随后则会飞往印尼分会继续参访,希望这些企业家和媒体人能更进一步了解慈济。“对新加坡分会来说,你们展开了这么多很棒的项目,比我预期的还好,这是你们的福报。”施恭旗肯定地说。
李伟嵩表示,施恭旗是菲律宾广受尊敬的企业家,因此希望能够借助施恭旗的力量,带动更多实业家参与慈济。“尤其是施师兄很有心,要带菲律宾的实业家来新加坡;而刘瑞士师兄也是一位实业家,新加坡有很多的实业家出来带动。”
之所以会选择参访海外慈济,李伟嵩表示他想让参访团知道慈济是国际性的,在海外也有许多爱心人士护持慈济。他特别提到新加坡的慈济大爱幼教中心:“你们做得很好,我们也希望可以做到,心裡很羡慕,希望以后菲律宾有幼稚园。”
抵达幼教中心时,可爱的稚童整齐地列队齐唱欢迎歌,随后还为每位来宾献上鞋袋,让来宾们忍不住摸摸他们的头,和他们合照留影。特别的是,幼教中心的导览员由五岁班的学生承担,幼教中心主管王碹碧从旁补充。
不管是医疗、教育还是环保志业,皆让参访团留下深刻印象。也是《菲律宾星报》专栏作家的东尼(Tony Katigbak)承诺回到菲律宾后会写出他的所见所闻。“慈济的作为深具启发性,我希望别人也会跟随上人的脚步,从事慈善工作。”
以工代赈 志工本土化
晚间在静思堂举办的讲座中,菲律宾分会正副执行长李伟嵩和杨国英,受邀与150名会衆分享菲律宾分会在2009年凯萨娜风灾和2013年海燕风灾的赈灾经验。李伟嵩说这两次经验改变了菲律宾分会至今二十年的历史。
菲律宾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颱风也多。“颱风的命名从A到Z不够用,还需回到A开始。”李伟嵩打趣道。言语间,听见菲律宾人的乐天感恩,却不禁让在场的会众感到悲戚。
每年平均大约三十个大大小小的颱风,马尼拉范围最严重的风灾是发生在2009年9月底的凯莎娜。李伟嵩感叹人类很渺小,当时自己家的车、办公室、仓库也遭殃,没水、没电供应又不能出去门外。后来在证严上人的慈示下,志工在附近的马利仅那市启动万人“以工代赈”,让灾民以清扫市容来换取代赈金,从中鼓舞大家重建家园的士气。
“此后本土志工从地涌出,大约一万人参与志工培训。面对天灾虽是个危机,但也是个转机,启发了爱心,大家知福惜福更造福。”李伟嵩说道。
当时贫民区遭逢大水又发生烛火不慎的火灾意外,志工曾至灾区进行发放四百户家,肤慰灾民的同时也说明慈济的由来,透过五毛钱的竹筒岁月,让灾民主动认养竹筒。菲律宾分会十五周年的周年庆,静思堂外悄悄聚集了许多乡亲,他们也默默地站在山门外。两百多位的乡亲依约前来“竹筒回娘家”,竹筒也多达三百多支,灾民报恩带竹筒回来。李伟嵩坦言当时对灾民认养竹筒一事已忘,所以对前来的大家感到惊喜。
两年前海燕颱风同样沿用“以工代赈”的模式,人数从第一天六百人来到最后一天三万四千人,共六万八千户受惠,迅速恢复了市容与生机。每天在开始清理前,志工们会用一个小时来爱洒,让大家知道祝福金的来源是多个国家志工一点一滴募集的。因知祝福金得来不易,有些灾民会自动退还不慎多给的金额,可见大家诚实的良知被启发了。
与会的志工胡兆鸿分享:“以往只是跟着去街头劝募,今晚听着菲律宾执行长的分享,了解到全球人的爱心善款如何具体地援助菲律宾的受灾民,很感动。”胡兆鸿平日参与慈善访视,也参与往诊,协助照顾户进行物理治疗等。“如果以后有机会去国际赈灾,我一定会把握!”
安心安身 重建新家园
当急难救助行动告一段落,慈济的援助转为中长期。副执行长杨国英分享海燕风灾后,志工如何通过建立简易屋协助灾民安心、安身、安家。
灾难后,有些建筑遭遇破损,由此慈济志工协助重建教堂、学校、摩托车等候站等。建简易教室刚好碰上雨季,五天一大雨,三天一小雨,需夜晚赶加以完成简易教室。欠缺人力的情形下,灾民投入建筑工程,顿时从手心向上的灾民变成手心向下的志工,学会回馈。
灾难后,从一个城市的重建延伸至个人人生的重建。更有当地妇女分享: “如果没有慈济,丈夫(加入志工后)应该不会戒烟。”
会众陈慧仪对慈济在救灾、助人的精神有所启发。在新加坡工作的她感悟地说:“慈济在赈灾时不但提供医疗、金钱、物资的帮助,同时也重建灾民的人生。”她认为慈济在帮助整个世界,让世界变的更好。
陈慧仪是在马来西亚实业家董秀美的朋友。董秀美恰好南下新加坡访友,得知菲律宾团队也在新加坡。于是,她把握因缘在午餐后加入参访团并邀约两位朋友一起来出席晚上的讲座。
新菲两国志工一天的交流,启发了彼此对于志业推动的悲智。隔日,菲律宾团队带着新加坡的祝福,往印尼分会继续参访行程。
注一:
《菲律宾星报》(The Philippine Star)是全菲律宾最广泛阅读的报章,占报业的过半市场,有超过两百七十万的阅读群。
注二:
大爱感恩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10日,为台湾第一家环保公益企业,秉持证严法师“与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致力开发以宝特瓶回收再利用的环保科技。大爱感恩科技主要产品为再生纺织原料包括环保再生酯粒、环保聚酯纤维、环保布料等,并制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