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是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人文志业迈向新里程碑的一天,两个人文志业体——静思书轩(沈氏道店)及慈济大爱人文馆(简称“人文馆”)同一天举办开幕典礼。
由台湾花莲静思精舍的释德勷师父、释德格师父揭幕及挂牌,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林碧玉及来自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志工及会众,两场开幕典礼共有208人次来宾,共同见证历史性的一刻。静思书轩就像社区的客厅,大爱人文馆如同慈济的法藏地,两个志业体在本地带动人文清流,肩负净化人心的使命。
静思书轩 社区的客厅
5月11日上午九点,静思书轩里外已挤满人潮,走廊的外墙还结上红色彩带,洋溢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上午十点,简单隆重的揭幕仪式正式开始,由两位精舍师父、林碧玉副总、新加坡分会执行团队解开彩球丝带的一刻,静思书轩正式启用,也圆了新加坡慈济人这八年四个月来,重开静思书轩,推广慈济人文的心愿。
除了海外家人与执行团队,现场也来了31位护持静思书轩的集资者。然而人人对这天期盼已久,大家或站或坐在户外人行道,透过落地橱窗参与盛典。优美的手语呈现后,透过“静思书轩筹备”的回顾影带,大家感受到众人合和互协经营静思书轩的用心,分外珍惜这个心灵休憩站。
墙上悬挂一幅精舍师父做农活、自力更生的挂画,非常吸引大家的目光。“刚刚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在画里面。”德勷师父笑着说。德勷师父开示:“五十年多前,从上人在小木屋修行的那一天起,上人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时还没有静思精舍,自己都还吃不饱,上人就开始做慈善,帮助人。过去是这样的生活,现在是、以后也是,我们(静思精舍)永远要做慈济的后盾。”
分会执行长刘瑞士回顾刚接任执行长职务时,证严上人开示新加坡是个有福的地方,可以着重发展教育及人文领域,当时刘瑞士牢记在心,也悄悄萌起重新设立静思书轩的念头。
秉持着“等待因缘,不如创造因缘”的信念,分会在志工邱志豪积极统筹推动下,几番寻觅终于找到这个店面。“这里就像慈济的客厅,一个接引志工的好地方。”刘瑞士感恩集资者、协助设计及指导的新山志工及新加坡慈济人众志成城的愿力,得以成就静思书轩的成立。接下来的展望就是把爱心扩得更宽广,“要积极找寻下一个书轩!”
对于新加坡慈济人合心打造的心灵驿站,林碧玉副总深感赞许。林碧玉期待大家学习上人的坚毅,为众生造福,也祝福静思书轩圆满进行,接引无数的志工,“人人一册静思语,家家书香人文香”。
精舍师父颁发结缘品后,志工准备了点心与来宾小叙,餐点的食材都是静思人文的产品,唯有个全素蛋糕是隔壁蛋糕店老板曾照山送来的祝福。曾照山表示,他曾在2008年到台湾参加慈济全球实业家静思生活营,返国后就很希望自家店的附近会有静思书轩,没想到如今心愿果然成真。自上个月静思书轩启业后,他就经常过来走动,觉得这样的书店能够提升社区的人文,值得鼓励。
好邻居还有附近观音斋素食店的业主朱云萍,她不仅出资赞助静思书轩的设立,这天也亲临典礼,感受慈济人文。朱云萍表示,她每一次都来品尝洛神花茶、乌龙茶,觉得静思书轩物有所值,是一个休息的好地方。她认为,有这样一间书店,对于社区的影响蛮大,加上附近有很多佛学院、寺庙,可以让大家心灵沉淀。“静思,就是‘静’下来给你‘思’考的地方啊!”朱云萍说。
大爱人文馆 慈济法藏地
下午三点半,距离人文馆开幕仪式前半个小时,原本闷热的天气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滂沱大雨,不时还夹杂闪电雷声。搭在人文馆前院的帐篷被吹倒,等候区还一度断电,志工一边忙着收拾场地,一边想着对策,临时改变人文馆的开幕仪式。
计画虽变,但不变的是大家护法的心,坚守岗位如如不动。下午四点十分,执行长刘瑞士载着精舍师父抵达大爱人文馆,志工用雨伞迎接两位师父下车。掀开象征开幕的黑白竹帘,两位师父庄重地挂上牌匾,全球独一无二的“慈济大爱人文馆”正式开幕!
跟随精舍师父,众人一步步踏上阶梯,循着墙上慈济人走过世界各地的慈善足迹,来到二楼的“慈济新加坡馆”进行开幕典礼。空间虽然不大,108位来宾,大家缩小自己,或站或坐,肩靠肩,在雷雨声中,参与因缘殊胜的这一刻。
“上人的法藏都在这里!”德格师父赞叹策展人莫炳燊及同修萧明兰,把慈济人文展现得淋漓尽致,“走到那里,感动到那里,我感觉到上人无处不在。”
德格师父开示:“新加坡有好福报成立慈济大爱人文馆,让大家用心去体会上人的法。 我们更要懂得护持法藏,不止闻法、说法,还要传法,身体力行,用身教带动更多人(成为志工)。”
当初知道有此空间,德勷师父建议设立人文馆,希望新加坡有个空间展现慈济人文,让更多的人知道慈济人文的美好。“没想到做得这么美又庄严,超乎我原先的想象,真可惜上人不能过来了解。”
回想十七年前,德勷师父初抵新加坡推动会务时,所见的文宣看板都是台湾本会的故事,没有本地的刊物,于是发愿要做属于新加坡的看板及刊物。没有技术及经验,只靠着一股毅力,在当时职工的努力下,终于在2001年6月的新加坡世界书展(注)尾声,把中英双语的“新加坡慈济世界”创刊号和会众结缘。有趣的是,萧明兰及莫炳燊随后看到此刊物,发心主动要为慈济做排版,进而牵起与慈济的缘。“那时候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做得不够好啦!”德勷师父笑着说。
德勷师父接着开示:“人文馆是新加坡的新里程碑,这是运用科技的,跟之前的作法是有差别的。这里有太多的宝藏,慈济的大藏经。来这里挖宝,您可以让心沈淀,可以重回到五十年前,上人的那一念心,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国家怎么做。”
“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生命的长度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宽度与深度。”新加坡人才济济,德勷师父鼓励大家要有自信,把自己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握当下,做对的事与该做的事,成就更好的因缘。
一草一物 都在说法
温馨的典礼结束后,雨势已停。此时凉风徐徐,草木更翠绿,人文馆展现另一番风貌。来宾在人文馆四处参观,无论是一块砖、一把米、甚至一片天花板,人文馆的件件物品都有故事,藏着珍贵的法源,就连雕刻“慈济大爱人文馆”的牌匾,也有深深的意涵。
“这块牌匾是块漂流木,只有一块,做坏了就没有一模一样的。”郑荐钛是负责人文馆作品印刷的厂商,当初策展人来找他讨论工作时,本是抱持着估价、报价,做生意的态度。但是慢慢接触后,他感受到慈济的长情大爱,也被两人认真用心的态度感动,“有时我下了班过来看看,他们都还在。我们经常谈工作一个小时,其他三小时都在谈慈济和人文。”
原本的牌匾,郑荐钛想过要买木头来雕刻,后来萧明兰秀出捡来的漂流木时,郑荐钛不禁惊叹:“哇,那是一大考验。”原来,漂流木在水中浸泡时间不一,难以掌控硬度,一不小心随时刻坏。为了慎重,郑荐钛先切出一小块木头用机器来测试,慢慢摸索及研究,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在开幕典礼前几天赶工完成。漂流木做的牌匾古朴自然,象征慈济人爱惜物命、敬天爱地、克己复礼的精神,而对于郑荐钛来说,“那是用金钱也换不到的价值。”
“大爱人文馆一周开放六天,欢迎大家来参观寻宝。”诚如执行长刘瑞士所言,希望更多的有心人士能够藉由人文馆,了解上人如何秉持单纯的初发心和愿力,走过慈济五十年。藉由静思书轩及人文馆,刘瑞士期待志工能够传承静思家风及慈济人文,肩负使命来护法藏,把慈济人文撒播在狮城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