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宴席由烹饪班师资准备,由社教干事担任接待人员。摄 / 林孟才
从香味突出的独门芝麻酱,到包着用料丰富的荷叶饭,十道佳肴,都是志工亲手烹饪,希望能让人吃出“感恩”的味道。
2016年6月18日傍晚六点半,慈济大学新加坡社会教育推广中心(简称“社教中心”)谢师宴在静思堂正式开始。十名社教干事,整齐列队于静思堂佛堂一侧,每位手上捧着由五种食材组成,象征慈济创办五十周年的第一道佳肴——冷盘。她们脸挂着亲切的微笑,在轻快的音乐中看着指挥,恭敬地鞠躬,向社教老师与学员完成上菜仪式,尽显慈济人尊重食物的美好人文。
“会不会比饭店好吃?”司仪问道。宴席上的家人热烈回应:“会!”
享用着美食的当儿,社教干事鱼贯地进出佛堂,奉茶上菜,周到地为老师服务。这天正好角色对换,平时辛苦授课的老师,可以像学员平时般安坐在椅子上,继续享受接下来的节目表演。
师生同台表演 用心就是专业
首先是古筝演出,由老师谭春文带领学员,弹奏一曲《渡化人间》。阵阵茶香再配上古筝音乐,让人乐在其中。到了最后的轻轻一弹,谭老师转向学员,彼此会心一笑,更彰显默契与感情。
“今晚最幸福的是我。”谭老师演奏后分享了多年来与社教中心的情感,“接下来还要做多久?只觉得有一天,就是做好一天。”他丝毫没有停止教学的想法。
接着,陈忠庆老师与五名学员表演吉他,志工在后方大声和唱,现场又仿佛变成了民歌餐厅。最后,由石连奎老师弹奏钢琴,为声乐班学员伴奏,结合浑厚的男声及高亢的女声,为当晚的听觉飨宴做了一个完美结尾。
人文香入社区 人心用爱净化
影带上播着社教中心十周年回顾影片,一幕幕各班师生上课的情景,柔和的音乐配上感人的文字,让人不禁走入回忆的隧道。
2005年12月18日,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在台湾慈济大学副校长张芙美教授、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曾汉荣主任等的见证下,正式开办“慈济大学新加坡社会教育推广中心”。
社教课程涵盖人文、生活、应用和艺术等課程,如瑜伽、花道及书法。通過不同媒材,学员在温馨的人文情境中,深植人文精神,为社会注入另一股教育之清流。
十年半一眨眼过去了,社教中心主要推手杨淑元笑称,经过那么多年,这天还是第一次举办谢师宴。“一路走来,老师们心中有爱,所以愿意留下来。”社教中心的大部分学费都捐作慈善用途,而老师的薪资只足够还车马费,但老师却不计酬劳,愿意付出一点心力,期许透过人文课,达到净化人心的目标。
也是谢师宴协调之一的杨淑元跟大家分享,当初社教中心成立后,邀约老师并不容易。过程中,老师被慈济人的诚与情所感动,也被慈济人文所摄受。有的刚开始拒绝,现在也教学好几年了;有的刚开始只为了教学,现在已和志工互动融洽。
趁着的学期结束,社教中心举办谢师宴,让各班学员以自己所学,对老师表达感恩;同时,也让社教志工团队感恩老师们多年来的付出。
有志一同付出 彼此互相感恩
从参与妙手生华班,承担慈乐飘扬的随班志工,到现在承担社教互爱干事,一路走来的王水发很喜欢社教的人文气息。老师的体贴和关怀让他深受感动而愿意一起来承担。
“社教可以走过十年,还好有老师、志工的付出和学员的参与。”虽然来不及参与过去,但是他知道这一路走来并不简单。过去,志工甚至需前往台湾受训,才能在新加坡开设社教课程。他认为,能坚持到今天,若缺少任何一个人,就无法继续,“这次的谢师宴就是对老师表达最高、最崇敬的感恩!”
王水发回忆刚承担随班志工时,只有他一个人分享静思语,接着他带领其他学员一起来分享,甚至影响了慈乐飘扬的老師石连奎。静思语不止给予学员和老师正面的影响,让大家更有信心地分享,从对方的分享里一起学习。
加入社教已有五年的石连奎很喜欢静思语,认为当中具有很多正面力量,甚至会在许多场合分享静思语,把正念传出去。“用心就是专业”是他印象很深刻的一句。他说:“哪怕是一件小事,你只要用心去做,这件事情肯定做得比不用心做的质量要高。”他也相信社教班的学员能从“一窍不通”变得有“一技在身”,都因为他们有用心。
“应该是我们表示感谢,因为大家对我们很重视。”他欢喜地说,感恩此活动的厚爱,也感恩志工平日的付出,:“因为志工们的帮忙,所以我没觉得开班面对困难。”他特别赞赏社教干事们很用心于行政作业,让社教延续到今。
能够持续教学的热忱,因为他一方面抱着成就志工的心,一方面想让一直想学员有学习机会。因此,石连奎在教导学员时常抱着正面态度,认为学员只要认真好学,必定学有所成。当班上学员出现参差不齐的程度时,他都能耐心包容,让学员之间彼此迁就,一起进步。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依相信,彼此都感恩……”来到尾声,大家围成大圆圈,用手语表达心中的感恩,志工、师生之间就如一家人。
分会执行长刘瑞士随后鼓励老师和随班志工,一起发挥生命的良能,加入志工行列。“新加坡的人文素养有待增加,但愿透过推广社教,让每位公民都可以受到良好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