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人文环保综合

“新新”相惜 来狮城取经

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新山支会正在筹划慈济环保教育馆, 六十四名新山志工于2016年7月23日,组团前来参访新加坡静思堂、慈济环保教育站及慈济大爱人文馆,希望结合新加坡分会人文志业体的慈济人文、建筑设计及带动模式,融入未来的环保教育馆。透过新加坡志工的分享,新山家人在参访中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获益不少。


 SG20160723 GNA CZS 044
新山支会环保教育馆的协调赖君法(右)赠送印有新山环保教育馆的特制竹筒给新加坡分会副执行长邱建义(左)。(摄 / 蔡长盛)

“在新山,我们在点子方面可能会卡着,所以我们需要走出来,不是透过杂志学习,而是活生生地看到、摸到。”新山慈济志工陈美珍说道。

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新山支会正在筹划慈济环保教育馆(简称“环保教育馆”), 六十四名新山志工于2016年7月23日,组团前来参访新加坡静思堂、慈济环保教育站(简称“环保教育站”)及刚开幕不久的慈济大爱人文馆(简称“人文馆”),希望结合新加坡分会人文志业体的慈济人文、建筑设计及带动模式,融入未来的环保教育馆。

柔佛海峡两岸的新加坡静思堂和新山静思堂,相隔46公里,在没有交通阻塞的情况下,车程不到45分钟。然而隔了国界,加上两地民众互动越来越频繁,两国关卡经常交通阻塞。原定早上九点半抵达新加坡的新山家人,因遇到前往新加坡的大型旅游团,而拖延了一个小时。

经过两个小时半的舟车劳顿,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志工准备了热茶和茶点招待法亲家人,同时调整接下来的行程。致欢迎词时,新加坡分会副执行长邱建义忆起:“我和新山慈济非常有缘,还记得1997年初入慈济时,是在新山发心立愿,也参访过新山龙华老人院,记忆犹新。”

除了静思堂巡礼,新山家人参访新加坡静思堂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了解“慈济50摄影展”的筹划过程。新加坡静思堂面积不大,为了迎接慈济五十周年庆,于一楼文化厅增设摄影展,以五十张经典照片,阐述五十起历史事件,凸显五十个志业精神点。

参与策划摄影展的新加坡分会职工吴佳翰分享:“照片以宗门为主,希望能够大众化,部分议题紧扣新加坡。照片主要参考本会出版的《竹筒岁月到国际NGO》,开了两次会议通过。”

大爱人文馆 小角落大启发

“跟着上人的‘脚步’走哦!”匆匆在巴士上用过午餐后,新山家人来到人文馆园区的大门,人文馆策展人莫炳燊轻轻地提示大家,可以跟着印在路上的僧鞋图案,来到人文馆的门口,回溯慈济半世纪以来的步履。

自今年5月11日开幕以来,人文馆用心接待每一位前来的民众,另一位策展人萧明兰分享:“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将证严上人的法带到更多地方。整个展馆都在无声说法,让人们能把心静下来。”

新山家人仔细观察人文馆每一处的摆设。针对人文馆匾额旁已枯萎的荷叶和树枝,新山志工好奇地询问其中的用意。“大自然的东西本来就很美,不需要特别去求美。”莫炳燊如实回答,让众人有所领悟,更加用心感受人文馆中的“美”。

人文馆以实物展示,以小故事带出慈济理念的精髓。好比慈济历史馆里,慈善志业展区摆放着的卷尺,“慈济人每每做慈善家访时,都会带这卷量身软尺在身上,以便给予照顾户最贴身的衣物,以示诚意。”在人文馆不同角落,也摆放着煤油灯等“古早”物品,让人轻易地回到本身克苦克难的岁月。萧明兰回忆道:“想起以前如何走过来,小时候都是靠煤油灯来念书,找回‘根’,学会珍惜。”

负责建设环保教育馆的新山志工杨爵龙曾在人文馆开幕时参访人文馆,回去后觉得新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杨爵龙这次再度探索人文馆的概念,“我觉得很多小细节、小角落看了会让人觉得很摄心。虽然空间不是很大,但是在墙角、屋顶、地上的文字,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可以反观自照。”

新山环保教育馆的协调赖君法分享:“我非常赞叹,每一个设计都有很多心思,很贴近上人的理念,这个贴心本身就很感动。”听了莫炳燊的解说,赖君法更加了解人文馆里所有的摆设,如何让会众了解慈济的过去,与上人的理念,“整个营运和操作并不简单,团队怎么很专注地把人文馆做好,这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地方。”

环保教育站 从理念到营运

位于兀兰工业区的环保教育站,也显得格外热闹。各社区的环保干事一早就抵达现场,分配导览工作。为了欢迎新山家人,大家把环境整理一番,练习如何列队迎宾,想让新山家人也有“回家”的感觉。下午三点,新山家人抵达环保教育站,开始他们第三站的巡礼。

随着导览志工的讲解,新山家人走访环保教育站的每个区域,井然有序。为了更了解环保教育站的运作,他们仔细聆听,有的甚至提笔做记录。“这个电线应该怎么分类?分类之后去哪里?”“这电线的塑料管可以分类,不同国家的回收商其实都有不同的标准……”过程中,新山志工提出疑问,导览志工自信地回答。

“除了邀约一般民众白天前来分类,学习环保,环保教育站也接引不少社区基层组织和学校的参访团。”导览结束后,新加坡分会行政秘书黄芯桦讲解成立环保教育站的契机、理念与筹备过程。社区组长随后也分享如何社区动员,承办各类环保宣导活动。

“白天民众多数在上班,物资的来源从何而来?”针对新山家人的提问,黄芯桦补充:“有些民众会在上班前驾车过来放物资,我们也有环保同仁出去定点收集物资。”两国志工坦然交流,不仅分享成功经验,也分享本身的不足之处,互为借鉴。

负责设计新加坡静思书轩(沈氏道店)的新山志工陈美珍,也曾在静思书轩开幕时,到访人文馆。参访后,陈美珍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带队过来,让新山家人可以过来学习,促成这一次参访的因缘。陈美珍分享道:“在静思堂看到摄影展配有中英文注解时,大家都想多留一阵子。在人文馆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很详细地读每一个内容;来到环保站,就了解大家实际怎么去实行,看到环保教育站地面那么干净,内行人都知道很不容易。”

天空渐渐昏暗,五个半小时的巡礼随之落幕,新山支会献上印有新山环保教育馆的特制竹筒给新加坡分会,新加坡分会也回赠二十周年特制结缘品。半年前,新加坡家人筹办静思书轩,筹备团队主动参访新山支会;如今,新山家人筹备环保教育馆,筹备团队前来参访新加坡分会。

新加坡分会副执行长徐雪友说:“既然我们有这个因缘可以认识交流,我们也要把志业守好,一起努力。”爱的循环由此开始,两国家人互道感恩,教学相长。

SG20160723 GNA CZS 004
早上十点半,新山家人陆陆续续抵达新加坡静思堂。(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A CZS 026
新加坡导览志工为新山家人导览静思堂。(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A CZS 030
促成此次参访的新山志工陈美珍(左二)分享道:“在静思堂看到摄影展配有中英文注解时,大家都想多留一阵子。”  (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B CZS 010
“跟着上人的‘脚步’走哦!”匆匆在巴士上用过午餐后,新山家人来到人文馆园区的大门,人文馆策展人莫炳燊轻轻地提示大家,可以跟着印在路上的僧鞋图案,来到人文馆的门口。(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B CZS 033
新山家人多媒体体验馆观赏短片。(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B CZS 050
人文馆策展人莫炳燊(右一)与新山家人杨爵龙(左二)等人分享人文馆里所有的摆设。(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B CZS 053
慈济志工萧明兰(右)分享:“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将证严上人的法带到更多地方。整个展馆都在无声说法,让人们能把心静下来。”(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C CZS 014
来到环保教育站,新山家人用手机或笔记本记录每一个细节。图为“正负地球”展览品。(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C CZS 029
导览结束后,新加坡分会行政秘书黄芯桦(站者)讲解成立环保教育站的契机、理念与筹备过程。(摄 / 蔡长盛)

SG20160723 GNC CZS 048
新山家人在慈济环保教育站的大合照。(摄 / 蔡长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