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于2015年起,开始在台湾以外的国家地区就地举办。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于同年8月在巴西立(Pasir Ris)静思堂举办三天两夜的营队,花莲慈济宗教处协助策划,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台湾讲师团队前来指导与传承,不仅减少志工跨国到台湾参与营队的舟车劳顿及碳足迹,讲师来到当地深入了解状况,提供更贴切的经验分享,法脉相传,携手共行人间路。
2016年,在众人殷切期盼下,“新加坡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于9月10日至12日举行。今年讲师阵容更加坚强,由静思精舍的常住师父带领宗教处同仁和讲师团队共20人,远从台湾或马来西亚莅临新加坡助缘。
三天培训主轴为回眸来时路,找回初发心。327位学员,其中包括16位柬埔寨志工、两名槟城志工,以及204位工作人员共赴研习,以法相会。由于静思堂不足以容纳所有学员安单,近百位男众在晚上的课程结束后,还需搭乘四十分钟车程到环保教育站住宿,巧妙突破场地空间的限制。
9月10日下午两点,营队在四位精舍师父的带领下揭开序幕。德格师父为众开示并感恩讲师团队:“人人在百忙中前来,无私地拉长情、扩大爱,还想尽办法,要把最好的课程呈现出来。“ 师父提及,新加坡静思堂空间有限,要举办过夜的大型营队非常克难,但是若比起一些偏远国家的环境,如莫三比克等,已经是很幸福了。师父期许,众人要用更宽阔的胸襟,心宽念纯、心手相印,把这份无私大爱延续下去,迈向淨化人心、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的愿景。
”虽然来上课是不太方便,但就是把握一个因缘。” 因为脊椎受损而需以轮椅代步的欧世国,今天一大早就自行搭乘地铁又转公车来到静思堂参加营队。在慈济五年的欧世国,对于能参营队,内心充满期待。
柬埔寨联络处负责人谢明勳表示,近来因为大米发放而接引多位新进志工,但是由于当地培训人才不足,平日只能给大家看看大爱电视台节目来认识慈济。难得新加坡举办营队,有精彩和深度的课程分享,再加上新加坡志工多次到柬埔寨协助发放,彼此都熟悉。“新加坡营队是个小而美的营队,对于许多首次出国的柬埔寨志工,来到新加坡培训是一个很好选择。“
慈济后盾 回溯静思法源
“静思两字,是一个蜕变的过程。静思精舍永远是慈济人的后盾!“ 四合一营队的第一堂课——“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德勷师父在短短六十分钟,带领众人走过半世纪,从证严上人辞亲求道以“静思”为名、普明寺借住修行、静思精舍的建造及生活,到如今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八大法印逐步扩展,慈济人足迹踏遍全球,成为大型的国际慈善组织。然而翻开慈济五十年的历史,其为众生付出的宽广志愿,早在慈济创办之初已经立下,初衷从没有改变,永不动摇。
1964年底,时年27岁的上人,带著三位女众弟子借住花莲普明寺修行,靠着种菜、製作手工品,坚持自力更生,自己生活都难以温饱,却发心救济苦难人。这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克勤、克俭、克己、克难的精神,也奠定了“静思家风”。德勷师父分享,当时静思精舍还没有建造,上人自己都没有地方住,却在1967年为照顾户盖了第一间慈济屋。上人说:“不是等到我拥有才去做,而是该做就要去做。“
精舍师父与志工勉力从事济贫工作,1966年成立慈济功德会,开展慈善志业, 但是常住众的日常所需依然自力更生,与功德会善款清楚分开。1975年静思精舍屋瓦遭到妮娜颱风吹落,因为经济拮据无力修补,直到1980年才修缮完成。德勷师父说:“修缮屋顶是由一群师兄协助,上人亲自在下面指导,修好的屋顶称为慈诚瓦(注),是世界唯一的景观。“
慈济四大志业陆续发展,慈善脚步也跨出台湾到全球五大洲,得到许多人的肯定。静思精舍是慈济人心灵的家,也是心灵的道场,静思法脉像大树的根,慈济宗门就是树干及枝叶。上人期许弟子,“慈悲为首,忍辱为基,忘我为本,自利而利他“,对人要感恩、尊重和爱。 爱不认识的人,更要对伙伴展现爱,把大爱之道广披寰宇,长情之路延续到未来。师父表示,新加坡静思堂也是慈济的根,大家要把上人的教诲扎实稳固,才能走出去接引更多人。
修己安人 改变源于自己
40岁加入慈济,72岁学用电脑做简报,今年78岁的资深志工纪陈月云(纪静暘)是大家熟悉的“纪妈咪”,年轻时她听到上人叮咛“慈济是要做一辈子的”,三十多年来都没有想过休息。再度来到新加坡,谈起几十年的慈济道上,上人对她的教导及互动过程,虽然有些故事大家都曾经耳闻,但是透过纪静暘亲自讲述,直率又生动言语,还是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每个笑声中的故事,都蕴涵上人的睿智与说法。纪静暘在谈笑中法脉传承,得到大家心有戚戚焉的鼓掌讚赏,这也是“纪妈咪”演讲的特色。
“知道知道知道!”有一次上人开导纪静暘说,做慈济不是玩玩的,纪静暘一连回应上人三个“知道”。上人严谨地说,知道只要一声,不要三声无奈。后来纪静暘也顺从地回复一声“知道”。纪静暘表示,上人对于弟子的指导,就是那麽有耐心和信心,不断开导,希望弟子能够去除习气,找回清淨本性,而“这一个知道,也就是一个发愿,就是守之不动,亿百千劫。“
纪静暘对于其婚姻本有诸多怨言,因为加入慈济受到上人的教诲而醒悟——要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于是和先生的紧张关係大为改善,因而才有“无籽西瓜”的诞生。这也印证,将善法融入日常生活,是能够形塑出正确、不凡的人生观,进而懂得珍惜时间和人生,让生命更美好。
学员林国樑和同修陈玉心两人携手参加营队,过去两人因为宗教不同,常常因为理念差异而发生争执。直到遇到慈济后,林国梁从上人的话语中体会到“要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陈玉心看到先生的变化,也慢慢放下执著,跟随参与慈济活动,现在还加入慈济志业体,成为佛教慈济义诊中心的职工。
听完纪妈咪的分享,陈玉心表示学习良多,可以应用在家庭中。“我在家是扮演孩子与先生的和事佬,有时孩子和父亲会因为讨论足球而辩论,我就会跟孩子解释情况,也会跟先生分享‘静思晨语‘。“ 虽然听不懂中文和闽南语,陈玉心克服语言障碍,每天恭听上人的“静思晨语”,还分享给林国樑,慈济让他们的家庭更幸福。
入群修行 在细微处用心
接续上一堂课程,跟随上人身旁将近二十年的宗教处同仁邱国气,用更多亲身体悟及和例子,来分享慈济法脉与精神。以一个“四隻猴子”的科学实验为开场,邱国气藉著实验的结果,语重心长告诉大家,上人的教诲代代传承,鼓励大家要认真内修外行。
邱国气分享早期委员静铭师姊花200元计程车资去收150元善款的故事,当时上人就问静铭师姊,这样划算吗?静铭师姊说,当然划算。因为车钱是我自己出,收到的钱给功德会,功德就累积在我这里。而且我每次耐心去收,五元会变成十元,而且会员感动,还会再介绍邻居。上人说,慈济靠的就是小众,靠的是每一个人把爱打开,用心付出。国气师兄说,这是慈济法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法脉传承往往非常细微,内心要虔诚并用心去观照,才能体会。有一次纽约的济舵师兄回来向上人报告当地会务,并向上人提起当地的慈善不好做,因为慈善都没有被报导,能见度不够。上人回答他说:“慈济的慈善不是靠媒体宣传,而是靠社区踏实的做,当个案做的好,自然做出慈善的好口碑。别人也会相传,发现个案,就会回报给慈济。“ 这是上人另一个重要的观念。
邱国气回忆当年还是慈青时,有一次参加志工早会,还侃侃而谈做慈济的心得:“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上人问他脚下踏的是什么?他回答是地上。上人就用台语问他说,地是地,地不是地,地到底是不是地?最后上人送给他八个字——脚踏实地,做就对了,睿智地来啓发当时年轻气盛的他。
”在好的团体,但不代表你不会做错事。“ 邱国气为救蜗牛而伤蜗牛的故事,发人深省。香蕉因为空心容易吹倒,红杉的树根并没有扎的很深,但是因为红杉会群聚生长,树根连结在一起,而能挺立高耸。正如团队的力量来自于合和互协,互相扶持,只要人人手拉手,团体就不会倒。“鸭子哲学”、“大雁飞行”、“一个餐厅不能只靠一个好厨师“,他以几支短片来让大家学习如何在团体中,接受彼此的差异,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邱国气说,最难调的是心,最难守的是口,最易犯的事是懈怠。最后他引用上人的教示:“发心易,恒心难”,修行就要先定,要心安住就要有规律。上人说:“修行唯一靠的是那一念‘苦到底‘的坚定。“只有透彻苦才能修行,修行不离人世间,要忍受与感受一切!
曾为慈青的郑允然说,自己在带领慈青时还能做到“鸭子哲学”的母鸭,或“大雁飞行”的大雁,对于他人多方宽容与讚美,但在对待工作伙伴或长辈时,不期然要求变高。邱国气的分享,让她得到许多启发,因为没有“心宽念纯”而有所埋怨,无形中也让自己的心变得刚强。“国气学长说上人告诉他,真修行者必有感恩心,而非挑剔心,这是我要时时警惕自己的地方。”
第一天的课程,在“饮一杯智慧的水”后结束,所有学员来到临时斋堂,和精舍师父及讲师们做近距离的交流。学员纷纷发问请益,讲师们也倾其所能地分享宝贵经验,希望让更多人能受益,找回初发心,继续精进努力。
因为患有红斑狼疮症,志工黎慕芬衹要坐立太久,全身关节会非常疼痛,因此从没有参加营队,或上这麽长的课程。这次营队的课程非常吸引她,在报名过后,起初还非常担心,但是越接近开营日期,她越期待,“就是转念,要祝福自己。” 她认爲“上人希望和我们结一份很深的缘”。今天的课程让她很感动与珍惜,也更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前人为我们铺过的路,让我们可以走的更顺畅,未来要更精进。
执行长刘瑞士表示,这次营队突破很多困难,讲师和师父人数是空前的多。基金会成长越快,有志之士越来越多,希望通过营队让理念加强,透过营队主题,感受上人所做,能启发志工的愿力,找回初发心,能更精进投入慈济志业。
注:1975年,纳莉颱风把精舍屋顶上的瓦片吹掉了,由于缺乏建设基金,接著几年精舍的屋顶是没有瓦片的。 1980年过完年后,上人就请一位老师父来做屋顶。上人说:“我想把以前的瓦放上去,是不是可以用水泥砂做成瓦的样子?“ 老师父说:“可以!” 后来上人把这种水泥砂做成 的瓦称作“慈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