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慈青干部研习 放飞希望与爱

面对团队的失利,是以大局为重或选择放弃“捣乱”的组员?5月19日,慈青干部研习营登场,大家透过游戏、经验分享与交流,度过一个充满“阳光、希望、爱”的旅程。


SG20170520 CHA HSN 100
在“天伦乐”的环节,学员在彩色纸上写下祝福与感恩,并将这份祝福折成纸飞机献给彼此。摄 / 黄思妮

“慈济功夫第一招,双手握拳,一粒大西瓜,用刀切下去,一半给左边一半给右边,这招叫做‘布施波罗蜜’。”活泼生动的“慈济功夫”伴随满满的笑语在周末的清晨划破了新加坡静思堂的宁静, 2017年5月19日,慈青干部研习营热闹登场。

两天两夜的营队以“阳光、希望、爱”为题,让来自各校园的慈青干部齐聚一堂,透过讲师精彩的分享、座谈、影片以及各式攻站游戏等,与时俱进的创意包装,使经典的慈济课程与行仪呈现出新的面貌。

身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干部,你真的了解如何与伙伴沟通、互信合作吗? 研习营透过各种攻站游戏,让学员看看自己是否了解身边的合作伙伴。

其中一个游戏“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透过画便当送给伙伴,不仅拉近慈青干部之间的距离,同时寓教于乐:你心目中好吃的便当,是否适合接受者的口味呢?生活中你热心分享的东西,是否他人也乐意接受呢?分享固然重要,但是用心聆听与沟通,了解对方的需要,并给予适合他人的事物,同样重要。这个游戏中收获的小道理,值得每一名慈青干部深思。

在“背对背拥抱”的游戏环节,两名慈青组成一组,相互背对背。一名学员描述图片中的便当,另一名学员根据描述,透过提问确认细节,描绘伙伴所描述的便当。慈青透过这个简单生动的游戏了解有效的沟通包括双向交流、耐心讲解,说话的技巧等,这些因素影响着一个团队合作的成果。

SG20170520 EDA DWX 023
学员透过“背对背拥抱”环节,了解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摄 / 戴玮娴

慈青干部除了面临游戏难度的挑战,也遇到来自团队学员的阻力。面对团队的失利——是坚持不放弃任何一名队员?还是以大局为重,让组员暂时离开?这个难题着实考验许多学员,其实这些都是在现实任何一个团队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相信每个攻站游戏都让慈青干部从中有所领悟和启发。

SG20170520 CHA HSN 056
慈青干部你一言我一语,在攻站游戏中齐心协力搭建又高又坚固的“宝塔”。摄 / 黄思妮

SG20170520 CHA HSN 105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学员交换阅读对于团队的感激或感言。摄 / 黄思妮

手里提灯的照路人

“种子一定要承担重责吗?”慈青学姊吴宣仪曾经这样问自己。21岁就受证的她是名基督徒,在阿姨林翠莲的接引下进入了慈济。经过《父母恩重难报经》演绎以及国际赈灾等活动的淬炼,她发现:每个人都是种子,法水处处,每个人需要“自我浇水”,才能让智慧继续增长。

在慈济路上的每个阶段,伙伴不一样,但心都是往同一个方向。在“一颗种子一念心”的环节,吴宣仪表示感恩慈济成为她的精神支柱,“我在慈济这么多年里,都没有后悔过加入慈济大家庭的决定”

另一名慈青学姊黄嬿芯,于2003年的慈青生活营认识慈济,她当时很仰慕特丽莎修女,希望有一天能在她所建立的医院服务人群。后来,她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就读护士课程。实习期间,黄嬿芯与同事泡夜店,尽管夜店和当时名于牛车水的慈济如此靠近,但是她却没有重返慈济的念头。2013年,当看见穿着慈青制服的伙伴走进校园,黄嬿芯才重新和慈济接轨。慈青的标志在她的心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慈青是手里提灯的照路人。”

在医院担任护士的三年六个月期间,黄嬿芯十分害怕自己成为机器人,因为见过太多的往生者而麻木,会以冷冰冰的态度对待病人。可是,在参加花莲营队后,一堂“以人为本,以病为师”的课程让黄嬿芯感动的心重新燃烧。到海外义诊时,黄嬿芯才感悟到人医会可以带出医疗人文教育当地的人,遍撒善的种子。

就读护专二年级的梁晓君说:“在医院工作,见过许多生死离别后,会渐渐变成机器人、无情的人。可是在工作之余,其实可以回来慈济充电,避免自己变成无情的人,嬿芯学姐是我的榜样。”

见苦知福 知足常乐

吸毒、抽烟、喝酒、赌博甚至家暴等恶习,曾经是志工李德福挥之不去的梦魇,让他深陷泥沼之中,家庭也陷入了困顿。在“戒定慧”的分享环节,李德福向慈青干部分享自己以往荒唐的生活。“做慈济当然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每次回到静思堂,看着文化厅花莲精舍的照片,我就会想起证严上人说过我们人身难得,这辈子空手来、空手回,要带法回不要带业回。”

SG20170520 EDA CSX 120
志工李德福(右)分享自己以往抽烟、喝酒、赌博的荒唐生活。摄 / 蔡诗秀

李德福分享的同时,台下有双专注的眼神聆听着。“德福师兄的分享不禁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爸爸管教严厉,火爆的脾气常常殃及母亲,但是这样的日子,随着母亲的骤逝而有了变化。”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彭宏彬表示,母亲离世前的一段时间,父亲接受马来西亚慈济人的接引参与环保。母亲卧病期间,慈济人也常来表达关心,甚至在母亲过世时,主动协助丧礼与助念让他印象深刻。

由于课业繁忙加上活跃于课外活动,彭宏彬一直没有机会与慈青活动搭上线,直到这次的学校假期才有机会参加干部研习营。他直言:“我很感恩母亲让自己学会独立,也感恩志工的陪伴不至于让自己学坏,这次来到慈济真的有种回家的感觉。”

资深志工黄财福在历经家人久病和庞大的医疗费用,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他,当时被许多负面情绪捆绑,让他常想结束痛苦一了百了。庆幸地,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慈济人出现了。慈济人了解黄财福的状况后,都用委婉的方式给予他精神及金钱上的支持。“慈济师兄师姐的好,我丝毫不敢忘,只要有能力我一定一点一点的还给他们。”这样的法亲关怀让黄财福坚强地走下去。

2003年初次去印尼巴淡岛义诊,让黄财福了解见苦知福,“也许我们觉得自己很苦,但是总有比我们更苦的人在生活着。我们都该知足常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不要自怨自艾。”黄财福不忘提醒台下的学员:“在慈济的道场中修行,要先顾好自己的家业、事业,才能去专注于志业。家业是这辈子的功课,志业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功课。”

敢于承担 突破自我

这次的慈青干部研习营运用科技带来的便利,让学员可以即时在线上应用程序“Sli.do”与讲师互动提问或表达意见。在这个科技发达、资讯爆炸的年代,如何辨别是非、坚持对的理念成了慈青的考验。

慈青学长陈伟豪在“媒体清流承使命”的环节分享他的职业生涯。作为媒体工作者,他向慈青透露媒体工作者的难为,有时候想报导真实新闻事件,往往被迫屈服于各方面的压力,只能将部分失真的新闻呈现给读者。陈伟豪也讲述自己在阿富汗发放的经验,当时看到三岁孩子竟然成了一家之主来领取物资,回去照顾比他更小的弟妹时,无情的战争让孩子流离失所,被迫提早长大的画面让他印象深刻。世上不公义的事情太多,他提醒学员要懂得明辨是非,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SG20170521 EDA LYH1 016
慈青学长陈伟豪在“媒体清流承使命”的环节与慈青分享他的职业生涯。摄 / 连雅慧

生活总有很多难题,要如何克服障碍,坚持做对的事呢?这由慈青学长杨冠雄为学员解惑。首先,杨冠雄让慈青想象自己可以化身为一名超级英雄,订下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再想想自己是如何分配一周的时间,如何去克服障碍达到目标。一连串的问题让学员不由得静下心来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否朝向目标的方向前进?

“对的事,做就对了。”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静思语,但对的事在进行的当下是否用对了法门呢? 你是否能沉得住气默默耕耘呢? 杨冠雄勉励学员从承担活动让自己成长,以他自己为例,他都是以“来不及”的迫切感支撑自己做下去,唯有承担,才能突破自我。

“来不及”的概念,无独有偶也与新加坡提醒国人对于恐怖袭击保持警觉的海报“Not if, but when”相似,鲜明的标语提醒民众居安思危,灾难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

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学员吴明修,自从接触了慈青后,感受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深觉过去浪费太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于是开始积极薰法香、参与环保和芳草园等活动,力求改正并培养充实生活的好习惯。与此同时,吴明修感受到“来不及”的无力感,而这天的课程中,杨冠雄学长的时间管理分享让他获益良多,也安抚了他的情绪,更能坚定地向前迈进。

慈青干部研习营不仅让干部寻回初发心,更让他们找回慈青之间的爱与陪伴的力量,在坚定自己的心念后,运用课程中所学把更多善的种子散布校园,接引更多的慈青。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