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综合

发挥所长聚爱心 穿针缝纫口罩套

阻断措施期间,除了在家办公,兼顾家业和事业,志工发挥所长,拨出空余时间缝制口罩套,为社会略尽绵力。


SG20200405 GNA CYY 020
在疫情期间,志工一针一线,赶制口罩套,缝上心意。(摄 / 陈雅音)

“在现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当大家都在抗疫的时候,我们希望可以付出一点点心力, 鼓励大众一起使用口罩套,减少使用医疗口罩,把医疗口罩留给更需要的前线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 新加坡慈济人文青年中心(Tzu Chi Humanistic Youth Centre)经理林杏纯说道。

为了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新加坡政府自4月7日起实施阻断措施(Circuit Breaker),并鼓励民众戴口罩保护自己和家人。口罩需求量也随着疫情发展而调整的各种措施逐渐增多。为此,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发起制作口罩套活动,免费分发给有需要人士,希望降低大众使用医疗口罩,留给前线医护人员。

根据媒体报导,可重复使用布制口罩的过滤效果高达50%至60%,生病的人外出戴口罩可将病毒传播概率减低五成,若碰上同样戴了口罩的人,病毒传播风险可进一步降低五成。

尽管市面上可以买到布口罩,但是林杏仁纯希望藉由此活动邀请志工一起参与,“因为通过这样的计划,可以汇聚大家的爱心,让那些没办法参与活动的志工,也可以在自己的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用他们的能力付出一点点心力。”

口罩套制作活动从4月3日启动,从挑选布料、画图、裁剪、缝纫,再到邮寄,全程共20名职志工参与,同时也有约10名不会缝制作业的志工协助绑口罩的松紧带,并在短短十四天内赶制出约1700个可重复使用的口罩套。值得一提的是,口罩套的布料获得一家布料商的护持。免费供应布料的商家罗耀胜表示:“我做得到的,就尽量做。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互相帮忙,也是应该的。”

顾名思义,口罩套其实就是一个可置入医疗口罩的套子,同时也可以当作布口罩使用。参与口罩套制作的慈济志工邱秉柔说:“我和翠琴(慈济志工)两个人一起上网研究哪一种版本的口罩套比较适合、比较简单。”由于有多位志工参与缝制作业,邱秉柔透露正式缝纫前提供口罩套教学平面图和教学影片供志工参考。 她表示口罩套分别有大人和儿童两个版本;大人的专做口罩套,可以塞进医疗口罩加强防护效果,“如果大家觉得有需要(塞进医疗口罩)的话,或者觉得不需要,直接戴也可以。”

SG20200405 GNA CYY 014
邱秉柔(左)和许翠琴(右)在家事先制作多个不同版本的口罩套。(摄 / 陈雅音)

SG20200405 GNA CYY 009
志工根据缝制规格与方法指引缝制口罩套。(摄 / 陈雅音)

随着青年中心在官方脸书发布分发口罩套的讯息后,立即引起热烈的回响。短短九个小时内,就收到将近700个成人和儿童的口罩套申请。“我们收到的申请远远超过本来预算制作的口罩,反应很好!”林杏纯说道。口罩套除了让网上申请者免费索取,其余的也提供给慈济大爱幼教中心慈济乐龄长青馆慈济人医会以及客工等 。

其实要在短时间内缝制千多个口罩套,时间紧迫,愿意“一针一线”付出的志工每天争分夺秒根据样板或版图制作,从裁剪、熨烫、车缝等,全力以赴赶制。

SG20200405 GNA PRP 035
(摄 / 彭润萍)

SG20200405 GNA PRP 030
(摄 / 彭润萍)

平时都有做一些缝纫和手工作业的志工陈俐潓,对于缝纫口罩套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她透露一天半大约可以完成 30至40个口罩套 。然而,这段时间除了要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烹煮三餐,还要兼顾事业在家工作,“这个时间可能比较考验、比较挑战,但是很感恩师兄(先生)、小菩萨(孩子)都很配合,也一起帮忙做。”

对陈俐潓而言,缝制口罩套是求之不得的福田,面对疫情来袭,不但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同时带来安定人心的作用,“我觉得这是好的事情,对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

SG20200405 GNA PRP 022
陈俐潓与先生分工合作,提高缝制口罩套的效率 。(摄 / 彭润萍)

“眼睛没有这么好,要很集中,如果没有集中,线就跑掉了,就要慢慢去穿针了……”由于晚上视线不清晰,67岁志工陈莲玉选择白天缝制,与先生在家携手完成缝制作业,这样小小的发心与付出,她谦虚地觉得只是“集合大家的力量,你一份,我一份,加起来很多份。”

除了志工付出时间和心力完成缝制口罩套,慈济也获得新加坡邮政(Singapore Post)提供免费邮递服务。疫情无阻温情,从布料、缝制到邮寄,每个作业环节都获得各界人士出钱出力支持,人人“同心共济消弭灾疫”。

SG20200413 GNA ZJS 025
寄送口罩套获得新加坡邮政免费提供邮递服务。经理林杏纯(右)与职工许哲维(左)将一封封口罩套化为祝福传递出去。(摄 / 张津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