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亚洲暨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在2020年亚太移工报告中,呼吁各国将“移工”列入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计划,因为他们是容易暴露在感染风险下的高危险群。
在全球经济竞争力名列前茅的新加坡,公民或拥有长期居留证者享有接种权利;而境内的外籍劳工被统称为“客工”,彷佛永远作客他乡,但也被纳入接种计划中。新加坡在去年元月出现疫情后,政府即推出全民新冠病毒追踪软件(Trace Together App/Token)与访客登记系统(SafeEntry),卓越的检疫能力深获哈佛大学流行病学专家赞许,但三月底却出现大规模群聚感染,大部分发生在客工宿舍;政府紧急实施类封城的“阻断措施”(Circuit Breaker),民众全数居家上课或工作,餐饮只能外带,也针对全国高达三十万名客工进行检测或隔离。
今年五月新加坡再度出现疫情,政府展开严格管制措施。在政府二度加强客工宿舍检疫隔离措施后不到两周,五月十七日早上,慈济人文青年中心接到来自政府人力部的电话,希望慈济能延续去年“篱家布衾”计划(Stay Home Quilt)的精神,为客工族群的心理健康尽一分力。
做一件“对”的事
政府提供客工治疗费用、隔离设施、食物甚至月薪,但当人民恢复社交与经济活动时,客工的行动依旧备受管制,伙食送到房门口,甚至不允许到隔壁房间;几个月才轮到一天可以外出,雇主会包车载他们到政府指定的地点休憩、邮寄、汇款、采买日用品,其他时间则是维持每天往返于“宿舍”和“工厂”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称不上自由,但可以离开房间,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已经令他们觉得满足!
慈济针对客工的关怀超过半年,包括布置确诊客工宿舍、提供布口罩或生活物资、在线讲座、心灵鼓舞,其中“篱家布衾”是去年新加坡慈济分会和艺术组织、企业单位合作激活的艺术计划,“篱”意即客工因为防疫措施以宿舍为篱的情景,也隐含他们长期离家打拚、思念家人的意义。只要在活动网页留言,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就会寄一组内含针、线、钮扣、布料等的缝纫包,让收到的人可以发挥创意,透过“缝纫”抒发心情。
除了“缝补家的思念”外,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去年也邀请五百五十名客工及民众捐出布艺作品,由艺术家王文清将之与民众的作品缝合成象征“家”的艺术创作,在疫情缓和时,于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展出,邀请小区民众和客工来观赏、交流,当时也受到社会大众极大的关注。
慈济人文青年中心经理林杏纯提到,该计划大量采用二手回收物,无论布料还是钮扣,都是从环保站的二手衣物裁剪取得。在志工和客工的巧手下,留着无用、扔了可惜的旧衣不仅被赋予新生命,也升级变成“说故事”的媒介,成为走入弱势群体的工具。今年在政府的邀请下,慈济人文青年中心计划再与不同的NGO团体合作,藉由包括在线讲座、艺术工作坊、缝纫、诗歌朗诵等方式关怀客工。
慈济新加坡分会也主动和客工中心联系,让志工走进宿舍关怀,举办纾压活动和讲座。“你是我这四个多月来,除了室友以外,见到的第一个人!”这是林杏纯在宿舍关怀时,一位印度裔客工见到她时说的第一句话。她还记得当时对方激动的模样,令她忍不住眼眶泛红;不仅是被这句发自肺腑的无奈触动,也是因为“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
一年多来,新加坡累积确诊人数超过六万两千人,有八到九成为客工族群。这也使得志工在宿舍关怀时难掩紧张,有人在防护面罩下戴了四层口罩,或者忍了五个小时不敢如厕,避免感染。
“即使防疫措施都做足了,还是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被传染!”不过,让林杏纯最感动的是,志工即便害怕,还是勇敢挺进宿舍,只为了替这些无助的客工送上温暖,还有志工在活动结束后有感而发:“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接触过客工!”
让隔离不再孤独
新加坡的阻断措施从去年四月实施到六月逐步放宽,期间慈济固定每月一次访视长期照顾户的行程被迫取消,志工针对其中一百多户老老相依或独居的弱势人家进行密集的电访关怀。在得知很多人买不到防疫物资,而重复使用医疗口罩后,慈济新加坡分会开始打包安心祝福礼,内含干粮、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同时也为有特殊需求的个案提供协助,包括赠送轮椅和婴儿用品。
为了替经济拮据的照顾户缓解生活压力,并配合政府防疫规范,阻断隔离措施阶段,所有物资都是委托从事运输工作、生计受疫情波及的志工和照顾户配送。慈济新加坡分会慈善志业发展室副主任吴丽莹解释,封锁期间,只有被政府允许的特殊行业不受行动限制,如货运司机;而透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不仅让物资可以送到有需求的人手上,也让受助者有机会成为手心向下的人,在付出中获得成就感。
吴丽莹分享,一位中年妇人担心自己外出染疫,会传染给抵抗力差、卧床养病的丈夫,每天不敢踏出家门,压力大到受不了就对着窗外大叫,宣泄积压已久的情绪。志工致电关心时,妇人表示已经很久没吃到面包了;当天晚上,住在同小区的志工便买了一条吐司,送到她家门口。
志工回忆妇人收到面包时,如孩子般雀跃的向她道谢,还是觉得很震撼,“对我们而言垂手可得的面包,在她眼中竟然像是天降甘霖般的美好恩赐……”吴丽莹感慨,疫情虽然断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和社交距离,却让本来不足挂齿的举手之劳,变成温暖人心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