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不只是对走进青年中心的人点头而已,要有眼神的交流,还要大声道感恩。”
“吸引人关注,就有机会播撒种子,要对每一位走出去的人微笑道谢,让下一位志工有机会募心募爱。”
这几句心得分享虽然简单,但透露的是接待组志工用心付出、长期投入的坚持。慈济人文青年中心(简称青年中心)的接待组志工平常轮流在前台值班,也穿梭在各个角落,接待四面八方来访的民众,每项工作都不马虎。
自2019年11月开幕启用以来,青年中心就启动接待值班,鼓励志工来承担勤务,“回家来顾家”,间中也因疫情严峻而数度停止值班。随着新加坡防疫措施逐渐放宽,青年中心把握因缘,在2022年2月19日首次举办接待组志工联谊暨培训活动。
38名接待组志工欢喜相聚在礼堂,联络情感,也不忘共同精进,进一步了解青年中心的运作,以及接待组志工所应扮演的角色。
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青年中心,开场的破冰游戏,职工从中心运营的基本讯息和功能到如何参加近期活动,准备了八道问题让每位桌长以抽签方式抽取,分组讨论回答。
在欢愉的气氛下,志工进行小组讨论后分享所知,并由职工一一揭晓答案,志工因此从中找出向民众介绍人文青年中心与慈济的方法。
首重礼仪 接引大众的心法
接待组志工是青年中心的亲善大使,一举手一投足,都举足轻重,让每一位走进来的人都心生欢喜。
在慈济承担十多年接待的委员叶淑婷,传授接引民众的心法秘诀。她说,要接引大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需要从头到脚下功夫,接待组志工不仅要衣着端庄得礼,慈济头梳理整齐,更要“慈济面霜”擦上脸,时时保持微笑。
她继续说,志工的言语要讲究优雅,待人能知进退,看到有人走进中心,或是等待朋友,要把握机会说慈济,不要错失任何一个介绍慈济的良机。
任何空间都可以无声说法,任何时候无不展现慈济人文的涵养。叶淑婷举例,当民众走入青年中心,志工可以从入口两边的志业海报开始讲述“竹筒岁月”的缘起,以及证严上人在小木屋苦修的故事,再转到对面介绍慈济的志业项目,包含国际赈灾和骨髓捐赠。
叶淑婷分享,最后接待组志工还可以把民众引到廊道的另一端,介绍各有专长的合作伙伴团体和活动空间——绿色工作坊、健康教室、共享办工空间、多元用途教室、公共阅读空间、素食餐厅、手工烘培坊、多元用途礼堂、静思书轩,以及环保教育展示区。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副执行长邱建义是青年中心的最早的接待组志工之一,他也同意培养礼仪之美的重要性。“接待不是对走进来的人点头而已,要有眼神的交流,还要大声道感恩。”
“引起注意,就有机会播撒种子,对每一位走出去的人都要微笑道谢,让下一位志工有机会募心募爱。”
目前坚守每周五上午值班的邱建义充满感恩地说:“很荣幸在青年中心启动值班时,就开始当接待。当时值班志工很少,自己就发愿,在没有人值班时,就来补位。”
他期每一位志工多邀一个人来值班,整个青年中心就会生机逢勃,充满朝气。
赋能青年 社区的一道善门
矗立在义顺区的慈济人文青年中心自启用以来,举办超过三百项活动,其中很多活动是与不同民间团体联办,中心经理林杏纯说:“青年中心是菩萨招生最好的地方,每个月平均接引一万五千位公众,在疫情最严峻时也有七千人到访,最高峰则有两万人参访。”
“只要有1% 的会众能听到慈济、认识慈济,甚至起欢喜心而加入慈济,效应是非常大的。”
两年来,青年中心以 “For YOUth by Youth”为核心目标,赋予年轻人更大的实践力,通过多元的学习平台,培养年轻人共同的人生观,期盼每一位走入青年中心的人,找到属于自己与自己所属的世代价值观,发挥创意与活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衷心感恩每位职工的殷勤付出,职志合一,合和互协,是志业体的坚实后盾。
刘瑞士回顾四年前,青年中心前身原是一间社区诊所,当时“高高的四面墙,隔开了外面的世界”,如今的这里敞开了很多善的大门,让大家自由地走进来,加上最近进驻的环保教育站,未来的福田还会很多。
他期盼青年中心如上人的祝福一般,能充分展现慈济人文精神,发挥菩萨招生、净化人心的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