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东区大组联谊在静思堂举办,超过百人欢喜相聚,分享彼此做慈济的法喜。(摄/ 林春慧)
“说到募会员,刚开始我真的是不敢!”在百多位东区志工伙伴面前,资深志工林岈苓坦率地分享了自己最初劝募会员时的羞怯。她鼓励大家不要轻易放弃,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了信心,很神奇的,我在超市逛一逛,也成功募到了捐款会员。”
“收善款时,我抱着见菩萨的心态,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另一位资深志工倪善琴目前已经募得了百多名捐款会员,她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
志工倪善琴(右)目前已经募得了百多名捐款会员,她向大家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摄/ 林春慧)
2025年2月23日,约120位东区志工齐聚巴西立静思堂,参与了一场久违的东区大组联谊。活动由60多位工作人员协力筹备,仅用两周时间便圆满举办。
大家趁此机会互相认识、主动交流,这场联谊特别安排两位资深志工林岈苓和倪善琴分享,希望鼓励新进志工勇敢走入人群,实践募心募爱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的协调团队大多由去年受证的新发意志工承担,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东区联谊相见欢,大家趁此机会互相认识、主动交流。(摄/ 林春慧)
家人般齐聚 回顾你我他身影
活动一开始,破冰游戏让志工踏出第一步,主动询问并寻找游戏中指定的人物,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志工都热情投入,静思堂佛堂内顿时热闹非凡,大家借此机会认识了社区组长。
为了生动呈现志工四合一架构的运作与精神,志工化身演员,在短短十五分钟的短剧中,演绎了大型活动筹备过程中,各功能组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表演生动有趣,真实展现了志工之间的协作与智慧,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在短短十五分钟的短剧中,志工生动演绎了大型活动筹备过程中,各个功能组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摄/ 冯丽萍)
活动中播放了东一至东四互爱协力组2024年的照片回顾,记录了志工在不同社区活动中留下的爱心足迹。随后,各区承担社区功能组的志工上台列队,由社区干事代表一一介绍他们的职务与姓名。台上台下志工队伍浩荡长,展现了大家的凝聚力。
承担各个功能组的志工干部上台列队,由社区干事代表一一介绍他们的职务与姓名。(摄/ 林春慧)
募心募爱 信心与勇气的传递
要让志工队伍永续浩荡长,募心募爱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这份努力离不开信心和勇气。
倪善琴分享了她的募款心得,倪善琴目前已有百多名捐款会员,其中部分会员在疫情期间转为GIRO银行自动扣款。她表示:“收善款时,我抱着见菩萨的心态,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她引用了静思语“福从做中得欢喜,慧从善解得自在”,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林岈苓分享募会员的羞怯,她坦言:“刚开始我真的是不敢!直到许多资深志工师姊不断鼓励我,我才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
林岈苓从楼下一间咖啡店的蔬食摊位开始尝试,带着《慈济月刊》和小吊饰,买好蔬食饭盒后,向摊位职员分享慈济理念,却遭到拒绝。但她并未气馁,转而前往慈济环保点,最终成功募得五名会员,不仅感到欣喜,更增添了信心。
林岈苓(前排右)分享从羞怯到信心十足的募会员心情。(摄/ 林春慧)
林岈苓笑言:“有了信心,很神奇,我(即使)在超市逛一逛,也募到会员。”她鼓励大家保持坦然心态,多参与活动,深入理解慈济精神,才能更好地传递善念。
两位资深志工分享后,志工潘佩汶和杨佩汉演绎《竹筒岁月》手语,让志工开心动起来,台上台下打成一片,互动感十足!
志工分享后,志工潘佩汶和杨佩汉演绎《竹筒岁月》手语。(摄/ 林春慧)
跨越考验 东区团队人才济济
此次活动的协调团队大多由去年受证的慈诚委员承担,展现了东区团队的活力与潜力。总协调唐洛仪是毕业慈青,也在去年受证委员,目前在慈济中医义诊中心(卡迪)担任行政职工。她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自己不熟悉社区志工,但幸好有和气组长的协助串联以及资深志工的陪伴,让她顺利完成任务。
唐洛仪分享道:“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许多社区功能组志工,也了解了社区如何举办活动。”她进一步说明:“此次大联谊的主要目的是让新进志工认识四合一架构,并通过资深志工的经验分享,鼓励他们勇敢走入人群劝募,建立信心。”
初次承担总务的黄莉燕,同样在去年回到台湾受证。她坦言起初对总务工作并不熟悉,但通过统筹总务清单、联系总务组确认物品,她逐渐掌握了总务的岗位职责与功能。
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她,也在这次活动中学习了新技能:“我不太会用电邮,儿子教了我两三次,才慢慢学会使用。”她笑着总结:“有做才会,没有做就不会。”
香积组和生活组为大家准备了美味的点心与茶水,让志工在活动中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摄/ 林春慧)
和气组长林翠莲在台上分享,人才培育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呼吁志工深化“募心募爱”的核心,鼓励新进志工勇于承担,资深志工陪伴关怀,透过日常值班示范与社区活动,分享实战经验。
为此,林翠莲提出东区和气七大发展方向,除了深化“募心募爱”核心,还包括加速四合一干部培育,由和气干事主责挖掘中生代与青年志工,推动职责分明的分组实习与跨区交流;优化慈诚委员培训机制,结合季度课程与功能组实体学习;强化永续日运作与育苗团队,以工作坊整合经验并扩编人才库;同步规划系统性回台湾参访,汲取法源地精神养分,形成“传承实务化、承担年轻化、运作永续化”的社区发展网络。
和气组长林翠莲(右)呼吁志工要继续募心募爱,并鼓励新进志工勇于承担。(摄/ 林春慧)
回顾东区发展历程,林翠莲将其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2006年社区推展四合一组织架构,以及随后在2008年、2013年和2022年的调整优化期。
2006年慈济推展社区四合一组织架构,当时东区分为东北、东南两个互爱区:东北涵盖巴西立、淡滨尼、后港及榜鹅,由志工张洁仪、萧明兰承担组长;东南横跨勿洛南、勿洛北、勿洛水池、加东、马林百列至实龙岗一带,则是林雅芝、周苡婷与林翠莲相继扛责。
2008年东北和东南互爱区整编为“东区和气区”,周苡婷、张洁仪与邱志豪组成首任和气组长,统辖三区互爱,范围自榜鹅延伸至实龙岗。2013年,后港、盛港及实龙岗北被划入中区,东区缩编为十组协力,到了2022年疫情期间,东区再扩编,“东一”拆分为“东一”、“东二”两个互爱,“东二”、“东三”则重组为“东三”、“东四”,终成现今四互爱、十一协力的格局,覆盖巴西立、淡滨尼至巴耶利峇等东海岸要域。
在谈到人才传承接棒时,林翠莲列举了为东区发展付出良多的多位干部。从奠基期的东北团队的张洁仪与东南团队的林雅芝,到2008年的首任和气组长团队周苡婷、张洁仪与邱志豪,再到连凤语、郑瑞莲和周净缘等资深志工持续深耕,还有补位关键岗位的男众志工詹尊玉、陈润福等人。众人依循证严上人“把握当下”的教诲,以单纯心承担社区运营、人才培育及募心募爱,即使疲累仍秉持“做中学”的精神砥砺前行。
林翠莲比喻,东区四合一架构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志工以合和互协织就慈悲网络,即见证后浪接棒前浪的永续脉络,将继续把社区深耕转化为觉悟修行的慈悲航道。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致词时则赞叹东区队伍浩荡长、人才济济。他透露,今年的目标是让更多志工身影穿梭在新加坡各个角落,并通过与政府部门、不同机构的合作,如樟宜医院和广惠肇疗养院等,拓展福田。
转眼间,三个小时的联谊活动接近尾声,东区志工一起合影留念,定格这美好的时刻。
活动尾声,东区志工一起合影留念。(摄/ 林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