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陪伴工程,需要时间的酝酿与空间的陶冶,更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人文。”在台湾慈济技术学院担任人文室主任的谢丽华,展露为人师表的亲切,很快就与台下的新加坡教师拉近了距离。谢主任原是一位律师,几番转折之下,在慈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和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2013年4月12至13日,谢主任连同台湾慈济教育志业体老师、宗教处同仁一行五人受邀来访新加坡,展开两天共两场心灵讲座和两场教育研习课程。13日上半天,166名本地教师共聚在静思堂,发心参与“教师研习营”,探讨如何以静思语教学在校内撒播爱的种子。
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台湾校园近期吹起一股校园新钟声的风气,撤换了“铃、铃、铃……”的传统钟声,改以静思语录音,让钟声也能传播美善的信息。谢主任认为,静思语是“清净八音”,每天一句座右铭,无形中也激励着学校的每个人。
她坚信,既然志为人师,对教育就要有那一分热忱和诚正信实的态度,要将“为人师”的心念,以至诚的心,学以致用。此外,老师对孩子更要用心,对不同的根基投以相应的教育,所以“至诚”在教育里非常重要,也是她至今仍在学习之处。
任职于台南慈济高级中学训导主任的吴稚伟,体验到静思语教学的好处,积极将静思语落实在校园内。静思语教学主要采用“五段式教学”——体验、讲述故事、省思、静思、生活实践,在孩子的心田种下善与爱的种子,启发善良的本性,以弥补现今人文教育的不足。
长期耳濡目染下,孩子在内省与实践中,日渐耕耘出自己心中的一亩良田,所以吴主任常常以“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还没有找到方法的老师”这句话来勉励和警惕自己。
“你能想象用一公分铅笔写字的辛苦吗?”吴主任藉由《一公分铅笔》的真实故事,启发在座教师们的同理心、爱心,让大家亲手用一公分的铅笔来写字。
“刚开始写的时候还好,写到后面时手会出汗,而且渐感吃力!”“笔太小了,怎么写都写不美……”教师们说出自己的心声,亲身感受到身处在新加坡优渥的环境下,更应该知福、惜福、再造福。
台南慈济高中的周怡君老师紧接着在第三堂“环保教育融入班级经营”中现场示范,以实务经验和大量影音资料跟大家分享,请大家以学生的心情享受课程。
周老师即席提问:“每制造一公吨纸张需要二十棵生长了二十到四十年的原木,请问伐木工人需要多少时间把这棵直径八公尺的原木砍倒?”台下的答案从“三天”到“三十秒”,最后周老师揭晓:“是二十秒!”提起大家的关注后,她又娓娓道出资源回收的数据和分类方法,贯彻了“五段式教学”方法。
弥陀学校的副校长陈金缘分享,静思语教学值得提倡,这是一个对孩子身心发展良好的教育方针。“现今孩子都很依赖高科技,少了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以应多与孩子沟通和互动,不以个人的看法来处理或决定一件事。”此外,她深感教师们把教学重心放在课程内容上,而非教育孩子,忽略了实践的部分,而静思语教学注重实践,所以她期许未来与慈济的合作能带来这方面的突破。
同样来自弥陀学校的龚署媚副校长,有感现在的孩子“话语多、静思的时间少”,所以对吴主任的分享颇有感触。她认为,将静思语融入故事中,即是透过故事将做人的道理传达给孩子,也让孩子也可以放慢生活脚步,培养学会倾听和关怀别人的精神。
陈穆丽老师说,几年前台湾朋友送了几本《静思语》给她,很有感触。目前她在慧严佛学会的佛学班承担教育工作,觉得静思语对孩子是很好的启发,也将其运用在教学上。她表示不只是智育,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反省和信念,因为现在的孩子在知识吸收方面没有问题,缺乏的是行为和信念,所以她愿将静思语跟他人分享,传播爱的种子。
老师心就如菩萨心,爱之深、教之切。虽然教育工作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更重要的是一分对孩子清净无染的爱和坚持,期待每个学生都成为散播爱与善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