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医生没有把握,不要跟我做假牙,因为我有肌肉萎缩症。”
65岁的黄老先生在六年前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全身肌肉逐渐萎缩,慢慢地连说话功能也受到影响。疾病不仅影响行动,也导致牙龈退化,他多年前配制的假牙已经变松了。平时鲜少出门的黄老先生,只有去看中医和做例行身体检查才会出门,而到医院做身体检查都必须请救护车负责接送。
自2013年起,佛教慈济健检暨义诊中心开放牙科服务给更多团体,透过他们的转介,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而黄老先生就是由狮子乐龄之友介给慈济的个案。
考量到黄老先生的特殊情况,即使有志工陪伴,安排交通让他到诊所进行牙齿服务也不方便,而且要坐上牙科诊疗椅对他而言很吃力。“以他的身体状况,外出至少需要两位助手和一辆救护车才行。我以前有海外义诊的经验,我想我们或许可以走进他的家帮助他。”该中心的牙医组长王增峻医师建议启动牙科居家往诊服务。
义诊经验 巧思看诊
居家往诊与海外义诊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使用便携式器材,“病患都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接受治疗,而且他们不需要千里迢迢的路程,就能享有牙科服务,对他们是比较好的。”与王增峻医师一同参与此次牙科往诊的徐振兴医师欣慰地表示。
在诊所以外进行牙科服务有许多讲究,病患住家的活动空间大小是关键因素,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放置仪器才能进行。因此,在正式往诊前,医护人员和慈济志工先到黄老先生的家里进行场地勘察,以确保牙科服务在理想的环境内进行。
4月2日,医疗团队首次带着便携式器材和牙科器具到黄老先生的家中。虽然没有可调节高低的椅子,没有充足的灯光,但团队的合和互协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位志工充当黄老先生的枕头,另一位志工则手持电筒补光,虽然没有诊所齐全的设施,医师们靠着以往义诊累积的经验,为黄老先生进行牙科服务。
仁心仁术 以人为本
由于黄老先生已经多年没有进行牙齿检查,除了假牙松脱外,也有蛀牙,因此在为他做假牙前,需拔掉蛀牙。一开始黄老先生非常抗拒,无法说话的他,一直摇头和摇手来表示拒绝拔牙。一问之下,原来他以前曾经因为拔牙的关系,一直出血到天亮,从此造成他对拔牙有恐惧感。
在医师和慈济志工的劝导下,黄老先生按捺着害怕的心情,同意让医师为他拔牙。为了缓解他拔牙的恐惧,徐医师还唱起老歌来分散黄老先生的注意力。
印模过程中也出现许多挑战,例如水温会影响印模的效果。住家水喉管流出的水温较高,容易导致假牙模很快干硬,印了很多次才成功把牙模印好。
“因为他的牙龈形状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比较凹凸不平,所以第一次印模其实没有很成功。第二次王医师就自行再做了一个模型来印牙齿,所以第二次印了就很美、很好。我们总共来了五次,才可以把假牙做好给他。”慈济医疗行政同仁吴宣仪将假牙制作过程娓娓道来。
由于黄老先生在牙后方的颚骨较大,一般尺寸的牙模无法完全符合他的牙型。为此,王增峻医师特地制作了一个符合他的假牙模。王医师解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骨型,不能以一套既定的牙模来做所有人的假牙。”
医师们也细心地考量到黄老先生的进食问题,如果在没有假牙的情况下,先拔掉蛀牙,对他而言将会非常不方便。经过评估后,团队决定先印假牙模,待假牙做好后再把蛀牙拔掉。然而这也需要负责制作假牙的诊所的配合,要估算牙齿拔掉后牙肉的形状来制作假牙。
医病医心 重绽笑颜
经过五次往诊拜访,黄老先生终于有一套适合的假牙了。“感恩医生、护士、志工、全体社会人士,感恩、感谢你们。”虽然无法言语,但他脸上的笑容足以说明一切,纸上密密麻麻的字,写的就是心中满满的感恩。
“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可能黄老先生还与我们不熟悉,跟我们的互动很少,也没有笑容。现在互动多了,每次看到我们来,他都很高兴。”扬起嘴角,吴宣仪高兴地说。
“他没有办法到诊所,我们就走进去帮助他,现在我们终于能帮他解决牙齿问题。我感到很开心很满足。”王医师满意地表示。这是慈济健检暨义诊中心的第一个居家牙科往诊个案,而未来将会帮助更多走不出来的人重绽自信的笑颜。
“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以后在做往诊方面会更有信心。”徐医师坚信地说道,正如一句静思语所言:“人生能被人需要,能够有份功能,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