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出席新加坡“汉传佛教论坛”的因缘,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何日生于8月13日晚上莅临新加坡静思堂,以“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现世价值”为主题,与在场约四百名志工分享自己多年的研究报告。
“何谓慈济宗?”一开场何日生就考大家。“从利他到觉悟是慈济宗很重要的核心思想。慈济法门是从利他来度化自己,帮助众生越多,自我的慧命成就越大。”
何日生跟着说,上人常讲众生就是经典,向众生学习就是在读经。静思法脉就是在勤行中修禅定,要走入人群,在不断付出中修得清净的法身,度尽众生,自己方能成佛。“所以自觉、觉他,而觉性圆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啊!”何日生笑着说。
利他度己 付出无所求
何日生接续说明,以主体思想而言,静思法脉是以法华三部为主体,上人以道德实践修持自身着手,从一开始就主张自力更生、永不退休,恒持为众生付出,通达无量法门,行于《法华经》所示下之菩萨道。
慈济宗门以无量义与药师经为开展之方法与路径。《无量义经》强调“性相空寂,济助群生”,为宗门之宗经。利他度己,上人曾说:“众生就是成佛的养料,如同污泥是莲花的养料。”何日生说,无论开悟或不开悟,我们都能一面利益众生,一面在改变自己而度化。这就如《无量义经》所说:“船夫身有病,船身坚固能度人。”船身就是佛法,依靠佛法能度人,尽管自己未究竟觉悟,但如上人所言:“船到了彼岸,乘客到了,船夫也上岸了。”因此慈济宗不只要自修自利、独善其身,还要利及他人、兼善天下。
曾有人问过印顺导师,用一句话来形容佛教是什么?印顺导师回答,就是“缘起性空”。何日生接续以杯子及圆的概念来分享“缘起性空”的概念,正当大家听得似懂非懂之际,何日生说“缘起性空,上人讲的又简单又具体,就是付出无所求。付出的心产生就是缘起,在付出的当下,心很清净,付出后不执着、无所求,这就是性空。”
“付出无所求”简单的一语,让大家清晰了然,也体悟“利他”的思维是来自一份大爱。面对苦难众生,慈济志工用爱、用心付出,心无挂碍无所求做就对了。就如慈济人在风灾来临,总是先安顿左邻右舍,再安顿自己的家。灾害发生,慈济人同为受灾户,但总是先救助他人,再顾到自己。这种“付出无所求”的理念是慈济宗门的核心思想,是以“行”作为修行觉悟的根本。
慈济宗的淑世理想
讲座的下半部,何日生谈起慈济宗缘起的历史脉络及其淑世的理想。何日生分享,台湾人承袭先民从中国带来的儒家、佛教思想,再加上历经西方殖民统治将近两百年,对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及科学主义并不排拒。在“佛教、儒家、西方科学理性”三股文明汇流的社会背景,历史的偶然造就一代宗教思想家——证严上人。
何日生说,慈济以佛教为主,吸收儒家思想,但是也含有科学逻辑及科技。“例如慈济不崇尚神通,学习医学、科学。慈济慈善是以科学及科技理性,救灾采取缜密计划,发展高科技产品,但是不离佛法。”面对传统儒家对于佛教的批判,何日生举例,上人说“行善行孝不能等,要顾好家才能做慈济”;慈济人不参与政治,但是尊重国家法律,与政府充分配合。
印顺导师曾说:“原始佛教不强调物质生活的改造,在两千多年佛教发展中,佛教思想‘利他’就是给予佛法。”牛津大学龚布齐(Dr. Richard Gombrich)教授也曾指出:“原始佛教的佛陀是以他的教法度化众生。佛陀不是耶稣,我们在佛经上很少记载佛陀去帮助一个在现实中受贫苦所困的人。如果有的话也写得非常神奇。”
而“慈济宗”的成立,就给予佛教一个新的启示。何主任说,慈济宗门的“利他”是以慈善力量改善对方的生活苦境,再从中净化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就如《无量义经》所说:“苦既拔已,复为说法”,做到“身体健康、环境丰饶、心灵洁净”的具足圆满。这也是《无量义经》及《药师经》的理想,欲令一切众生的安乐,进而觉佛道,最终同登觉悟的彼岸。慈济所带领的正是“通过社会参与,改善社会贫苦与弱势”,并经由“社会实践完成自我修行”,这在佛教历史上确为一大突破。
慈济的四大志业八大法印,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和骨髓捐赠等,都是将佛法与当代专业主义融合后,称为志业。慈济人以苦难为道场,医院是道场,环保是道场,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道场。以苦为师、以病为师,人人皆可为圣贤,跨越宗教种族的樊篱,让佛法能够用在当代,“这是慈济很大的贡献。”何日生说。
在行善中修行
原始佛教强调道德实践,“上人也非常强调日常道德之体现。”何主任说道。在个人修行上,证严上人以《四十二章经》开示弟子:“断爱欲以识自心,忍辱行以奉正道,清净心以觉佛性”;以《三十七助道品》教导弟子从日常的生活中勤行正道,渐次契入清净自性;并辅以《慈悲三昧水忏》之义理,启发弟子发露忏悔,不只自己忏悔,还要群体共同忏悔,以经藏演绎数万人共同入经忏,洗涤尘垢,循序渐进来修行。
何主任最后以个人的体悟,分享慈济四大志业、四门与修行的对治,细微观察直入人心,众人心有戚戚焉,也升起警惕及学习之心。而对于法华经的总结论述,大家仿佛读了一遍法华经,向往法华的境界,法喜充满。
来自浙江宁波的李一说,过去自己是自修佛学,在家学习静坐、朝拜而已,今天学习到佛教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要走入人群和他人的关系中,“这对我好像开了另一窗户、打通另一扇门!”
对于慈济早有耳闻,但只限于新闻媒体报导,认为慈济只是带着佛教性质的一个慈善机构。“今天听了何师兄的讲座,发现慈济绝对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慈善机构。它结合慈善、自我修行、佛学、儒家和西方科学思想,要有慈济的这种思想和善行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世界,非常感动,非常法喜!”
“利益他人才能自度,越做就会越好。”志工吴南凯这晚也有很深的体悟。吴南凯说,“我们自己是不完美的人,但在接触众生去接触人群,会慢慢去修正自己,改变自己的习气,那么越做就会越好。我们要去利益他人,才是自度。”
于六月的四合一营队中,上人期许新加坡慈济人深耕本地,给予百万菩萨大招生的目标。志工徐敦盈说,面对会众介绍慈济的时候,志工有时候没有信心,不太敢宣讲。这晚藉由主任精彩分享中,希望坚定大家的信心及勇气,积极落实招募好心人,在利他中而度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