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适逢屠妖节公共假日,慈济志工齐聚静思堂参与访视培训,透过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慈善志业发展室(慈发室)职工及访视志工的分享,进一步了解访视精髓以及慈善新知。
“慈善与佛教有什么直接关联?”慈善志业发展室主任邱志豪以佛陀悟道后开示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与大家分享:“人间苦难偏多,透过访视了解苦难的缘由,以慈悲喜舍之心,拔除苦难的同时,启发受助者一起行善,人间就会变成净土。”
他说,志工亲眼、亲耳、亲手到社会不同暗角做最直接的关怀,无论是生活补助、医疗用品甚至是精神方面的支持与鼓励。通过长期关怀与定期复查,志工能切实地帮助照顾户当下所需与情况的变更,让大众的善款能发挥在最需要的地方。
“大家看到这两个部首会联想到什么词语?是‘爱你’还是‘受伤’?”志工张爱彬以互动的方式分享每个人看到同样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因此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中细微的变化。
她说:“同理心除了同情对方,还包括观察、思考与沟通,抱着与对方是站在同一艘船的心态倾听对方的心声。”她说同理别人,可以这样做:学习聆听(站在对方立场体会与倾听)、善听会说(给予恰到好处的安慰)以及跳出框架思考给予恰当的建议。
新加坡慈善知多少?
慈善志业发展室职工在访视培训前一周用心制作了“本地慈善知多少”的网上问卷,透过十五道问题让参与者测试自己对本地慈善的认识。其中一道题:“新加坡的官方贫穷线(Poverty Line)是?”大多数志工点选“人均收入(Per Capita Income)少过$650”,社会服务副理吴丽莹表示:“其实新加坡政府没有特别设定一条官方贫穷线,而是以‘相对贫穷’做评估,制定不同政策协助不同需求的人。”
她透露,在新加坡寻求社会保障时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依序为:个人责任与自力更生(Self-Reliance)、家庭互动(Family As The First Line of Support)、多方援助策略(Many Helping Hands(MMH)Approach)及政府承担最后一道防线。新加坡政府希望国民都可以自力更生,并透过社区多方援助解决基本需求,而对于相对复杂的个案,政府则承担最后一道防线。慈济作为社区慈善组织之一,除了提供生活、医疗与教育补助,也提供一次性增援补助项目,例如居家打扫、害虫处理、添购家具或家电等。
志工刘进琴于2012年参与访视工作时,曾被照顾户面临的困境影响而一度陷入消极,后来参与访视培训后才渐渐调适过来。她分享说:“只要想着如何去减轻对方的苦,自己的心就不苦了。”每一次听到洗肾患者的倾诉,刘进琴都自我警惕要照顾饮食健康。
六年前,志工周海燕跟随舅公到花莲静思精舍参访,透过一部纪录片了解慈济志工如何走入偏乡访贫。周海燕分享说:“每一次九十度弯腰鞠躬,将补助金交给受助者的那一刻,常常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周海燕分享个案访视经验,她在一位八十岁阿嫲的身上感受到孤独,阿嫲很期待家人和孙子一声的问候或探望,这让周海燕觉得要对父母多说“我爱你”和给予温暖的拥抱。
此次参与访视培训的学员获赠慈济道侣丛书《鸡婆有理》作为结缘品,志工王荣良分享说:“访视可以带着‘鸡婆’的精神,不是一般凡夫的好奇私心,而是像菩萨一样发挥‘妙观察智’,做受助者的不请之师,不怕麻烦,透过细心地提问受助者,以诚心引导受助者正面思考。”
这个社会需要多一些鸡婆的人,尤其有理、有礼、有智慧的鸡婆,不但可带给人间温暖,更能为某些日渐偏差的价值观,产生振聋启瞶的作用。”——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执行长颜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