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人生之中,你不会感到寂寞,知道周围还有人。”六十岁的何月华说。
每个星期三早晨九点未到,何月华已经坐在湖畔全科医疗诊所候诊区。她偶尔翻阅报纸,时而刷刷手机。她正在等待慈济居家护理师彭涵倪准备医疗物品,然后再携手展开居家护理服务。每一次,她和彭涵倪都会登门为三至四个医疗个案提供医疗护理。
何月华原是慈济医疗个案胡阿嫲的女儿。2019年二月, 胡阿嫲开始接受慈济居家医疗服务。胡阿嫲是一名失智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胆石症。慈济居家医护团队每月登门为阿嫲量血压,了解失智症的病情发展等。
由于高龄的胡阿嫲身体状况欠佳,医护团队每月为她提供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和稳定病情。彭涵倪描述刚接触胡阿嫲的时候,身体十分虚弱,拒绝吃喝,偶尔处在昏睡状态;女儿何月华则看起来神色紧绷,精神状态欠佳。
“那时候母亲病情蛮严重,我已经快精神崩溃。”何月华直言,在母亲病情严重的这段期间,无不感到无助和心力交瘁。家里除了女佣,母亲的照护几乎落在她一个人身上。白天工作,晚间照顾母亲,这样的日子熬过了无数年。作为长期照护者,她一直承受很大的压力与担忧,心中的苦闷、烦恼也无处可解。
医师志工关怀 赋予及时雨
一直到慈济医疗团队介入,医师和护理人员除了给予治疗,也不忘慰问与关怀。每一次母亲有突发状况,何月华都会打电话给彭涵倪。“慈济志工就像便利商店7-11,母亲身体有状况时随叫随到,让我安心也纾解我的压力。”无论是志工,还是医疗团队都成为何月华的及时雨,让她为之感动。
医护团队的用心与关怀备至,让何月华渐渐走出照顾低潮。“Nancy(慈济护理人员)也是来hug我!”往诊期间,护理人员或志工会拥抱她,简单的慰问,轻轻地拥抱让她感受到温度。她说: “给我深刻感受的是Dr Ho(湖畔全科医疗诊所医生何欣芩),因为那时候母亲病情蛮严重,我已经精神要崩溃,她会安慰我。”忍受多时的苦楚获得纾解,何月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5月13日,在志工邀约下,何月华参加“慈济53周年庆暨浴佛大典”,感受庄严肃穆的氛围,从中得到心灵慰藉;同年5月20日,医疗团队结合志工人力走入胡阿嫲住家,为她举办“佛到家,福到家”流动浴佛,何月华邀约大姐还有两个表姐妹一起陪伴母亲,向佛陀行最敬礼,并向胡阿嫲献花敬茶和浴足。
了解何月华独自带母亲外出的困难,志工曾经带胡阿嫲到附近小贩中心共进午餐。还有一回,胡阿嫲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我们一起去旅行咯!”彭涵倪决定当起“不请之师”规划出游活动,安排志工专程载送,出游期间全程照顾;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曾出游的胡阿嫲为之开心不已。彭涵妮表示,其实换一个环境或外出接触不一样的事物有助延缓失智症恶化。
展开志工生涯 我懂你的累
医师的治疗,志工的陪伴,成了一股善的循环。其实,何月华曾经听过慈济,不过直到医护人员和志工视母如亲的态度,才让她真正开始想要接触慈济。某日,她向彭涵倪提出参与往诊的意愿,于是彭涵倪邀约她参与志工培训,她的志工生涯也就此开展。
虽然刚加入慈济不久,如今何月华每星期一到两次参与医疗往诊。每当遇到与自己一样是照护者的个案家属,她都能感同身受,因此除了协助医护人员量血压、测量体温等,她也会主动关怀个案家属,“我觉得照顾病人是蛮累的,我会叫她(家属)多保重,多注意身体健康。”身为一名照护者,她更能同理照护者的心情,“不只要照顾病人,也要关怀照顾者;那个照顾者,我们更应该给多一点关怀。”
居家往诊过程让她看见更多的家庭样貌,当中不乏孤苦无依的年长者,也有病榻多年的中风患者。多年承受照护压力,情绪无法纾解的何月华从中发现比自己痛苦的人不在少数,再反观自己的状况,其实都过犹而无不及。这样的往诊经历,彭涵倪认为:“她不只帮助我们,也可以帮助她自己。”
一段良好的医病关系,创造了一个善的循环;何月华知道周围还有人陪伴着她,同时也知道社会各个角落遍布许多需要她关怀的孤苦贫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