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发生后,当时的状况非常混乱,很多街道都被泥沙和巨石掩没,我们根本无法回去看我们的房子!”回忆起2018年1月9日的那一场天灾,周妈妈陈佳玺(42岁)的声音听起来,似乎还有余悸!
“好多天后我们才被允许回家,所见的情景真让人难以接受。当时的感受,难以用笔墨形容,我们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所有的东西都淹没在泥石堆里,太痛心了!”
天灾难测 家园被毁
2017岁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遭逢历年来最大的“汤玛士林火(Thomas Fire)”,受灾范围辽阔,居民都被遣离住处防灾。当地政府几经努力,才把林火范围控制住,但是大片山林绿野已经被焚烧殆尽,留下赤裸裸的土地。在大火还完全熄灭之际,接着2018年1月的豪大雨,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很多房子都被破坏,也造成严重的人命与财产的损失。
灾难发生的前一晚,家在圣芭芭拉(Santa Barbara)小镇的陈佳玺一家带着简单细软,住进一家小旅馆避难,以为隔日就可以回家。但当他们回到小镇,满地泥沙巨石阻道。在接到邻居的电话和传来的照片,他们才知道已经无家可回了!他们的家已毁于一旦,被夷为平地了。
好多天后周家四口才被允许回到住处,陈佳玺说:“我们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所有的东西都淹没在泥石堆里,太痛心了!”
天灾摧毁了家园,他们只好暂住旅馆,后来才租了一间房子安身。周家成为受灾户,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小至一个锅、一条毛巾,失去了房子,失去了里头所有的东西。每一件物品,都需要重新添购,复原之路漫漫……”
劫后余生 回归正轨
灾后,很多救援组织进驻圣芭芭拉,给予受灾户必要的人道援助,如红十字会、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等,慈济也在其中。来到救援中心,陈佳玺在协调员的鼓励下,走到慈济服务台,受到志工亲切的接待。
“当我接过毛毯和现金卡时,慈济志工的态度很友善。我想,在那个时候,我真的需要这样的关怀。感觉有人感同身受我们的经历,所面临的困境…… 我相信他们能了解我们面对的挑战。慈济的现金卡来得及时,协助我们复原之路。”
陈佳玺满怀感激地说:“看到他们我很惊讶,因为圣芭芭拉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市镇,我们没有想到慈济志工会那么老远的南下来帮助我们。对他们的援助,感激之余,更加感动。”
当时儿子周子力和女儿周颂文,分别只有14岁和11岁,小小年纪就历经巨大劫难,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陈佳玺认为要尽快让他们回到学校和朋友中去,恢复正常的生活。
复原之路艰难漫长,在各方的援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周家尽力让生活步上正轨。陈佳玺也透露,很多受灾者都经历“灾后症候群”煎熬,他们一家也无法幸免。往事不堪回首,希望时间冲淡一切,不要在回望那些煎熬的时刻。三年过去了,她很庆幸一家有了定居处,孩子也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恩情难忘 爱的循环
灾后三年,2020年12月,陈佳玺带着一对子女回到新加坡探望母亲。跟家人提起几年前接二连三的天灾,自己成为受灾户的经历。陈佳玺透露,事过多年,才让他们一家在谈起这番经历时,不至于太情绪化。
言谈中她提起接受了慈济的紧急救援现金卡和一条灰色的毛毯的经历。弟弟陈康玺表示他曾开车经过巴西立,看到慈济静思堂在那里,因此他们决定拜访。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接受不同组织的帮忙。我们尝试向每一位帮过我们的人道谢,我们的朋友、家人等。当我听到在新加坡也有慈济,我感觉这是我们向慈济道谢的时机。”2021年4月11日,陈佳玺和儿女,还有母亲和弟弟一起来到静思堂捐款,表达谢意。
“这是爱与善的循环,也是给孩子最好的身教。”当天在静思堂值班的志工林翠莲赞叹道。在谈话中,林翠莲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把当时的状况与经历,以照片和简单叙述与新加坡人分享,陈佳玺表示周颂文正想这么做。
女儿周颂文说:“我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要通过我家之前的遭遇,提高大家对天灾的警觉,还有慈济的爱心。”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慈济志工秉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只要能走得到,手伸得到的地方,就会尽力驰援。对慈济的帮助,周家铭记于心。
千里因缘 就地萌芽
陈佳玺不讳言当救援中心的协调员鼓励她到慈济服务台求助时,她心中有些犹豫,因为从来没有听过“慈济”,不知道慈济能做什么。
“老实说,当时我对慈济一无所知,不像其他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如无国界医生组织、Oxfarm等等,至少有所听闻,而会觉得比较容易接近或求助。我想慈济应该提高公众对慈济的认知,我想这样会很好。”
“从志工手中接过毛毯,我们每天都有在用,毛毯(下图)一直放在我们家客厅的沙发上。南加州的气温比新加坡凉爽些,我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毛毯盖着,感觉很好。”
4月25日,志工邀陈佳玺一家来到慈济人文青年中心,进一步了解慈济,也请他们分享灾后的反思,并鼓励他们一起来做志工。
“我们非常感激慈济。我们肯定希望能尽一己之力帮助任何人,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一个人是无法成就。”陈佳玺肯定地说。
周颂文内心已在描绘未来景象,“我和哥哥很有兴趣在圣芭芭拉开始一个慈济的联络点,成立一个小俱乐部来协助改变我们的环境。因为在这里慈济的能见度还没有很广泛。我们可以成为慈济在圣芭芭拉的第一颗种子,提高大家对慈济的认识。”
周家三口于四月末已经回到美国,一家团聚。希望新加坡慈济为他们与美国慈济牵线,让他们的小镇,有更多人认识慈济,也提高公众对环境永续的意识,一起落实于生活中。愿善与爱的种子,在南加州小镇圣芭芭拉的土地上,扎根萌芽。
延伸阅读:灾难给了当头一棒 少年向天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