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看见另一种陪伴 亲子班疫下教学

停课不停学,疫情下当亲子班课程搬上云端,策划团队在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挑战后,始终不离教育志业宗旨——以人为本,并且体会到“线上亲子班肯定不完美”,但教育是长久的希望工程,陪伴教学的路途也从不是笔直的康庄大道。


志工住家变身摄影棚,课程开始前,亲子班策划团队各就各位,准备上线直播。(摄/ 李富民)

慈济快乐亲子成长班(简称亲子班)的常月课程即将开始。白色长桌边,司仪林丽卿正在做上场前的演练;这张桌子同时也是儿童布偶安安和乐乐的“舞台”,范国文和陈玮妮姐姐正复习台词,他们一手套上布偶,始终保持高举姿势,另一只手则缩在身子下方,握着手机看脚本。

林洋葆像导播,被好几台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围绕,对着转播画面和音控敲细节;朱佩云边对着电脑测试影片播放,边在手机和伙伴沟通,不时还跑进家中书房,检查真正的播出效果。

同一时间,在另一个志工家里,还有担任司仪的黄蔓薇和黄晓琳,以及林美銮和陈美玉坐镇处理亲子孩子上线等的各类疑难杂症。

疫情下的上课日,住家客厅暂时化身摄影棚,亲子班的九人策划团队各守岗位,紧张而有序做最后测试。

疫情催生改变 由关爱成长出发

亲子班从实体转线上将近两年了,回想2020年2月,因应志业体防疫措施升级,亲子班紧急启动线上教学,迎来第一波实体转线上的教学经验——将不同年级的三班孩子(信心班、毅力班和勇气班)以及家长合并,变大班制授课;整合教材之余,团队还恶补各类数位工具的应用,自费采购应用程序。

因种种限制,疫情前三个半小时的课程缩短为两小时。几堂课下来,遇到不少状况,整体成效不如面授般好,还比以前忙了许多。

朱佩云说:“大家当时的共同使命是不让亲子班因疫情停办,边走边整队,朝同一方向完成每个月的内容。”协调之一的林丽卿透露,团队有感课堂质量不如预期,而把2020年全年学费退回给家长。

起初缺乏临场经验,亲子班完全采用制播模式,后来逐渐提升现场直播的比例,也反映策划团队信心的提升。进入2021年,疫情趋缓但防疫隐忧仍多,除了在三月的一堂实体课,隔著屏幕、戴着耳机或听喇叭与亲子班孩子互动,已经成为常态。

都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现在却无法亲身接触,团队因此检讨,即使是以前在实体课,孩子都会偶尔分心、东张西望,何况线上学习孩子处于被动和单向交流,专注难度肯定更高。

策划团队积极改善,善用文字结合图像进行活动,也播放影音素材提升趣味性,亦以游戏创造互动,每段环节都不超过十五分钟,希望尽量把孩子的专注力留下来。

团队初次手工制作的布偶安安(右)和乐乐(左),把小朋友的个性表现得活灵活现,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摄/ 李富民)

要如何吸引小朋友、延长他们的注意力,成为策划团队每次备课都必定反复检视的挑战。说教的方式行不通,林丽卿想到,用形象生动的布偶,加上戏剧化的演出,或许是有效的方式。林洋葆笑说,一开始众人听到提议,都认为是“太天马行空的疯狂想法”,但还是硬着头皮,发挥人人的力量,一步步完成不可能任务。

林洋葆网购了简单的布偶原型和缝纫机,有人捐出毕业亲子班孩子的衣服,请一位志工帮忙缝制鞋子,就这样两只布偶“安安”和“乐乐”诞生了。

安安乐乐像是课堂上最小的孩子,也是教师的小助手;安安比乐乐调皮,偶尔会忘记遵守规定而麻烦不断,乐乐则是好学生的榜样。两个个性迥异的布偶,在对话时也模拟孩子的心声,让电脑荧幕前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共鸣。

范国文(右)和陈玮妮都是初次扮演布偶戏角色。(摄/ 李富民)

扮演“安安”的范国文被其他人取笑说“演上了瘾、非常享受其中”。私下相当腼腆的他说,扮演难度不仅在用各种夸张、傻乎乎的肢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现布偶的喜怒哀乐情绪,他也投注大量时间心思,构思玩偶的脚本对白,“布偶负责讲出孩子的心声,我写的时候一直在想着的是孩子是怎么思考的。”

最终,所有直播教学的技术、数位工具的应用、制作和扮演布偶的技艺等,其实都还是由关爱小朋友的成长出发。

用心就是专业  人本教育无终点

朱佩云在亲子班走过十八年,浑身上下充满活力和干劲,她说,每月一次的课堂都要经过至少三到四次的课务会议规划,疫情下的挑战虽然大,但不断翻新教学和沟通方式其实才是教育常态。

林丽卿说:“曾经,我们拿的是台湾本会的教案教材,到后来,我们不仅有了本土的内容,还学会用五彩缤纷的简报呈现。”

现在,课程从见面交流变成了线上直播, 团队近来更挑战制作布偶短剧,在家各自换上视频背景图隔空演出,配上各式各样的道具、音乐和特效,希望让亲子孩子感觉就好像身临其境看话剧演出一样。林洋葆说:“我们要求自己要把证严上人给孩子的讯息,用孩子能听得懂的方式去传达。”

这群策划团队都曾为人父母,但大环境在迅速变化,上一代的育儿经验只供参考,无法照单全收。孩子的专注力、中文听读能力、“师亲生”教学模式等等,都与十多年前不同。朱佩云说:“假若亲子班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环境,只会令小孩不喜欢来上课。”

事实上,疫情冲击的何止是孩子的学习,连家长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配合。

为保持网络直播的顺畅,所有参与的亲子都关闭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多少影响孩子互动和参与度。因此策划团队从家长下手,每月都设计亲子共作的“生活实践”环节,例如鼓励亲子到蔬食餐厅茹素后打卡拍照、让小朋友亲手做手工送给爸爸妈妈、邀请孩子以爱护动物为主题绘画等。

所安排的生活实践都是生活化、适合亲子程度且形式灵活的,譬如以“我是环保HERO”为主题的生活实践,就开放让亲子选择参与环保的方式,有人一起在周末去公园、海边净摊;有人选择周末亲子共骑脚车,低碳出行;也有孩子废物利用,手工改造旧物;或种花种菜,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吃到可口的蔬菜。亲子互动迸发的创意,让团队相当惊艳。

策划团队也鼓励家长把孩子学有所用的生活实践记录下来,然后分享照片或心得。通过群组平台收到的照片,也会制成短片在每月课堂播放回顾,和所有孩子分享成果。家长们起初不太习惯主动分享生活点滴,到后来互相鼓励和感染,这对策划团队而言,也是鼓舞人心的正面回馈。

林洋葆则认为,亲子班本来就是让孩子学习比较放松的时间,可以稍稍放下严肃、正经学习的期待,反而要从长远角度回过头省思现状:“不要一直想着要去‘改变’孩子,亲子班的重点也在家长……要记得我们只是一个月陪伴他们一次,每次短短两小时。”

时常困扰线上课堂的难题,例如小朋友难以持续专注、参与度较低,在亲子班也无一幸免,但策划团队不太让自己一直“掉入”聚焦处理这类事务的漩涡里,朱佩云坦言:“当然线上(亲子班)是有很多遗憾和不完美的部分。”但教育是永恒的希望工程,就像高楼建起前的一砖一瓦,她说,亲子班是“种下种子”的阶段,“只要在心中种下了善种子,就有机会在慈少、慈青阶段看到发芽结果。”

“我们没有想那么多,像当年(新加坡慈济前执行长)刘济雨师兄说的,一个决心、一粒种子,就这样踏出去,敢敢做就对了。”

注:九人策划团队是林美銮、朱佩云、林丽卿、陈美玉、黄蔓薇、范国文、林洋葆、黄晓琳、陈玮妮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