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奥密克戎型新冠病毒快速传播,造成本地确诊人数大增,让人不禁回想起两年前的疫情初发期。在湖畔全科医疗诊所,住诊医师陈俊耀始终面临不少挑战。工作量增加,医疗操作指南不时调整,自身被感染的风险提高…… 方方面面都需谨慎考量。
在染疫人数节节升高的情况下,远程问诊、线上看诊已经成为新常态。与此同时,前来诊所看诊的病患人数也没减少。陈医师于2019年来到诊所服务,以往每天上午看大约16名病人,现在已增至20人以上。
“门诊工作在过去两年中,面临不少挑战。现场挂号看诊的人数增加,对于我们提供给患者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影响。”他表示:“很难有两全其美的方法。我们都很想跟病人多互动,但是诊间外,候诊人数很多,我们不想让大家久等,只好加快看诊速度。”
为了尽量防止疫情传播,诊所不鼓励病患在诊间逗留。但慈济医疗人文的落实,是希望不只医病,更能医人、医心。因此陈医师想尽力保持这一分病患与医护之间的温度。
“以往我会尽量找机会,和病人谈谈医疗以外的生活点滴,但现在真的没有时间……”这位33岁的医师设法变通,“在这里服务的三年来,跟固定回诊的病患们,已经培养了一定的默契,看诊过程可以比较快。但新病人到来时,我尽量花一些时间,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温度。”
医者初发心
慈济人文精神,很难诉诸言语,却是吸引陈医师投入慈济医疗志业的关键。自2008年入读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当时还是医学生的他,即加入慈青社,积极投入各项活动。毕业后南下新加坡,他在公立医院及综合诊疗所服务了几年,陈医师完成了家庭医学医师的完整训练。就在此时,慈济医疗志业正在招聘医师,机缘正向他招手。
“是与慈济的缘份,牵系着我。最终我决定投入志业体服务。这里就像是我的家,回家帮忙,是本份事。”
身为医者,无悔于行医助人的使命,在专业领域之外,陈医师的个人生活,也在不知不觉间为疫情所影响。虽然在诊间有完善的防护装备,他仍隐隐的担心,自己会将病毒传染给身边的人。
为了尽量不影响同住的哥哥嫂嫂,和年幼的侄儿侄女,陈医师总是在诊所待到很晚才回家,也尽量减少社交活动。“很多人也许觉得这是很大的牺牲,但我感觉,这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因为他知道,许多医疗的同行朋友们,为疫情付出了更多。
有愿就有力
身为湖畔全科医疗诊所的住诊医师以外,陈俊耀医师还需兼顾每两周一次的慈济义诊中心(红山)的义务医师值班。疫情期间,为了避免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交叉感染,能来排班的义务医师更少了。缺乏人力时,他总是默默补位。同在团队中的伙伴,都见证了他对医疗服务的热诚。
“陈医师是一位很勤奋又有责任感的好伙伴。”另一名住诊医师何欣芩医师分享。
何医师回忆起,一次在义诊中心值班,有位女士特来表达对陈医师的深深谢意,因为就在几周前,这名女士走进诊所,原本只是想诊治肩膀疼痛,但陈俊耀医师警觉而细心地安排了心电图检测,发现病患有心肌梗塞的风险,当机立断地呼叫救护车。
当时已到了休诊时段,陈医师仍持续陪病患等待,坚持将她送医。一到医院,这名女士马上被安排冠状动脉疏通手术,才捡回一条命。由此可见医者的用心,改变了病患的命运。
曾在慈济义诊中心服务的陈思薇医师,回忆起第一次投入服务时,陈俊耀医师的陪伴,至今仍令她感觉温暖与感动。“陈医师非常耐心地解释慈济义诊的运作,令我安心不少。他是一位热心助人和有亲和力的医师,对于病患的请求,总是竭尽所能的付出他的时间。”
疫情下医疗人员因压力与疲惫而请辞,在过去二年时有所闻。对于陈俊耀医师而言,即便行医路上挑战重重,他心中从未有打退堂鼓的念头。
“每当我们回想起行医的初发心,就会再次觉得充满了动力。在慈济,医疗不仅是医疗,而是带有人文的法喜,这也是支持我能继续前进的力量。即使工作繁重,对的事情,做就对了,只要能利益病患,我们投入的时间就值得了!”
这份视病犹亲的温度,病患们都感受在心。有些固定来看诊的病人,把陈医师当成老朋友,即使没事,也想来跟他打声招呼,聊聊近况,并带来食物与医护们共享。
这份厚实的“爱的存款”,见证了陈医师这几年点滴的累积。
疫情变化无常,也许我们都得学着和病毒共存,但只要有像陈俊耀医师一样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我们终将迎来拨云见日的日子。
(资料提供:潘在祥)
注:所有文中所提及的活动与照片皆符合当时的防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