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电子时钟的装置,光阴一秒一秒地消逝。这是比照纽约市中心的“气候时钟”,而时钟所显示的5年350多天,是我们迈向全球升温摄氏1.5度的期限。
1.5度的平均升温,在极地约是6度升温,对极小的浮游生物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食物链与地水火风一环接一环,在“蝴蝶效应”下,小小的空气扰动,足以引发远方的暴风雨。
摄氏1.5度升温对岛国新加坡的影响是什么?在“慈济永续生活馆”的互动展区,访客可以投选自己最关注的后果——极端气候、邻里沦为水乡、粮食短缺、传染病爆发,或生物多样性缺失。无论怎么选择,这都是我们即将面临的生存挑战,除非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作出改变。
民间组织的永续经验
慈济永续生活馆是占地336平方米的常设展。展馆内容以永续发展为框架,分享慈济作为民间组织如何落实永续生活经验。
根据联合国定义,永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为此,展馆内可分为两条路经——“个人行动”和“集体影响”——分别探讨我们如何在居家落实环境永续,以及如何在社区共同落实环境、社会和经济层面的永续。
什么是您我可以选择的“永续生活”?一言以蔽之,随时随地落实环保5R(拒用、少用、重用、修复和回收)是永续生活,投入社区志愿服务也是永续生活。
慈济发源地的永续
永续发展的概念,看似深奥新颖,其实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在1960年代于台湾花莲建立静思精舍之时,就融入了环境永续、社会永续和经济永续的思维。
如今,在这两百多位比丘尼的僧团里,人人尽可能物尽其用,落实环境永续的“零废弃”生活。在重大国际赈灾行动中,静思精舍是前线人员的后勤和后盾,这是社会永续的一分力量。
静思精舍依循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僧团成立至今,从事务农和手工业,也透过全球的静思书轩出售各类天然食品、生活用品和出版品,在经济层面自力耕生。
证严上人以静思精舍为重要据点,展开了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志业,并将济世利人的工作推展到全球五大洲,带动当地民众“邻帮邻,亲帮亲”,取之当地,用之当地。半个世纪以来慈济志业所依循的原则,都能和联合国提出的联合国提出了17个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呼应。
环保意识的抬头
永续发展的概念,自1990年代初传开,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地球高峰会(Earth Summit)之后。
当时155个国家正式缔约,正视气候变迁的危机,定期召开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 COP),检视全球应对气候变迁的进程。
新加坡政府当年就发表了“新加坡绿色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SGP),并成为2012年和2030年新加坡绿色蓝图的依据。
在地球高峰会的前两年,证严上人在一场公益讲座中鼓励民众“以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希望听众热烈鼓掌认同环保理念后,能够立即转化成具体行动。当时一名女生回家后就开始做资源回收,越来越多慈济志工也一起投入。
新加坡慈济人也不落人后,于1994年成立环保小组。好几名志工借出自己的小货车,借用宝光佛堂和志工住家开始进行资源回收分类。经过二十多年的耕耘,环保志业与时俱进,逐渐从“低头做环保”转型“抬头说环保”,向民众推广环保理念。
共知共识 少不了共行
2015年,台湾慈济基金会受邀出席巴黎COP21峰会。证严上人发现,各国政府虽然人知道气候危机的严峻,但因为各自利益考量,久久无法达成具体行动的共识。为此,证严上人提倡人人需要“共知、共识与共行”。
新加坡政府同样理解到共行的重要,因此在2030年新加坡绿色蓝图提出由政府机构、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的3P(Public-Private-People)合作框架。
作为本土民间组织的一份子,慈济近年来与各界伙伴合作,除了推广环保教育,也应时所需推动各项慈善医疗服务,关注清寒学子、爱滋病友、肾友、长期卧床的机构院友等弱势群体。
慈济的每一个善行,都是来自一个善念。如同一只萤火虫点亮了爱心,启发更多志同道合的萤火虫一起发光发热,照亮黑夜,带来希望。
永续发展目标等国际愿景远大,很难联想到我们个人看似单薄的力量。但或许可以反向思考,我们的萤火微光,如何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不要忽视个人的力量
展馆入口处有一颗使用了约1800个回收宝特瓶所制成的地球模型。围绕着地球模型的是一条由高往低的铁轨。访客将小球投到铁轨上,就会触发光感应器,地球逐渐变亮;与此同时,小球也会驱动风铃声响。
策展团队透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官体验,希望访客亲身感受,不要忽视自身的力量,相信自己也能发光发热,为地球村带来正面影响。
慈济人相信,只要愿意付出爱心,施助者和受助者并无明显差别。在接受帮助的当下,受助者也能一起行善,哪怕是捐出五角一元。“我也有能力帮助别人”,是另一层的赋能,让受助者相信自己,启发他改变世界的力量。
三十年来,慈济在本土慈善济贫工作中,融入赋能受助者的做法,持续启动社会的善循环。这种观念与做法上的公益创新,是“大爱让狮城亮起来”展区的其中一个案例分享。
推动民间的永续意识
新生水厂、滨海堤坝、实马高绿色填埋场等等,这些都是政府打造永续新加坡的傲人成就。政府远见卓识的成果,皆展示在以上设施的附设展厅。美中不足的是,本地仍缺乏反映民间团体如何推动永续发展的展馆。
此外,若从新加坡资源回收率来观察,政府通过有效执法,集中式的收集管道和设施管理,将过去五年的整体回收率维持在52%至61%,是东南亚国家的典范。然而,若单看12%至22%的住家资源回收率,反映出一般民众的环保意识仍有待提升。
因此,慈济将新展馆定位设为“与民众分享可融入日常生活的永续选择”,希望萃取慈济在全球57年和本地30年的志业经验,透过真人实事、人道救援等案例的分享,让更多民众意识到社会永续及经济永续的重要性。
开启您的萤火微光之旅
把心动化为行动的那一瞬间,很多时候仰赖我们对于生活周遭的贴身感受。
展馆内不设空调,希望访客能透过自然通风,感受地球此时此刻的温度。策展团队大量回收运用二手物品,力行永续概念。策展过程共省下670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30棵大树一年所吸收的份量。
而在展馆不远处,有一个被高度都市化社区所包围的义顺沼泽林。这仅仅五平方公里的范围竟然住着独一无二、身长不过五毫米的新萤火虫品种Luciola singapura。
萤火虫对光害和水质敏感,是生态指标生物。这提醒着我们,若不积极采取行动,如此丰富的生命力,也有可能消逝而去。
同时,在冷夜里一闪一闪的萤火微光也提醒着我们,若我们能化身“萤火虫”,聚集一起,群策群力,也能打造永续的未来。
欢迎参访慈济永续生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