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林文豪医师:在治疗无效时,坚守医者的慈悲与关怀

千禧年之际,林文豪放弃前景光明的私人诊所事业,普遍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不再是他的追求。辗转探索,他选择全职投入慈济医疗志业,倾尽全力服务大众。通过他,人们看见医者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医疗技术,真诚关怀与陪伴生命的一面。


林文豪作为湖畔全科医疗诊所的医疗顾问,他的一天往往从走访诊所开始,与前来求诊的病人及工作人员交流;有时也会为预约病人提供咨询,或处理患者复杂的社会需求。

贫因病起,病由贫生——正是这一体悟,让证严上人在台湾创办了慈济医院。同样秉持着守护健康的初衷,慈济基金会(新加坡)积极发展医疗志业,弥补社区医疗资源的不足,加强并拓展各项医疗服务。

从第一间设立于牛车水的义诊中心开始,如今慈济医疗服务已涵盖中医、西医、临终关怀、肾脏透析护理、乐龄服务以及免费的牙科护理等。而在这个服务网络背后,有一位默默付出的核心人物——林文豪医师。

林文豪在慈济身兼多职,是负责统筹管理的医疗顾问,也是为病人看诊的医师。2016年慈济与裕廊保健集团合作经营湖畔全科医疗诊所,身为医疗顾问的林文豪负责撰写公开招标文件、监督诊所装修工程、建立系统与营运体系。

除了临床工作,数十年的医疗相关经验,使他能够敏锐察觉新加坡医疗领域的缺口。身为慈济医疗服务负责人,他经常争取政府津贴,填补医疗设施缺口。

慈济属下所有与医疗相关的单位,包括乐龄长青馆、善食坊、洗肾中心、社区牙科中心、中医义诊中心、居家护理和居家临终关怀,以及湖畔全科医疗诊所,都在他的管理范围内。

林文豪与慈济的缘分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开始。身为基督徒的林文豪,最初在太太的引领下认识慈济,而太太经历自我心灵探索后,最终皈依佛门。

当时他以国际慈济人医会(TIMA)的志工身份加入,远赴民丹岛与巴淡岛参与海外义诊。2004 年,慈济在牛车水设立第一间义诊中心时,他是其中一名常驻义务医师。该诊所也支持政府推动流感疫苗接种,并经常在邻里社区中心提供健康筛检服务。

随着慈济医疗志业扩展,林文豪更积极投入。“2010 年慈济刚开办健检中心时,护士先进行初步筛检,我会在周六过来查看结果、写诊断报告。”

2011 年 5 月,林文豪正式从志工身份转为全职职工,加入了这个有志一同的慈济大家庭。

跨出诊所 寻找医者的意义

加入慈济前,林文豪经营着自己的诊所,是让人羡慕的高薪专业人士。凭着善良正直、有同理心的个性,他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因此许多病人长期找他看诊。林文豪说:“我看着病人们成长、结婚、成家。”

然而,尽管收入丰厚、工作时间自主,他仍觉得感觉生命缺少了什么。一般的基层医疗是被动式的,病人只有在生病时才会找全科医生,因此全科医生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病人的整体健康管理。

 "医患关系往往像是一场交易,我觉得人生不应该只是如此。我无法想象自己一直在小小的诊所里直到老去。当时常想,我应该还能做更多、更有意义、更有影响力的事情。"

从2004年接触慈济并加入人医会,2025 年是林文豪投入慈济医疗服务的第 21 年。

当时虽未明确未来方向,但林文豪决定结束私人诊所,转而担任代诊医生。在旺年护理之家(Orange Valley Nursing Home)代诊期间,他意外获得赏识,受聘为全职医疗总监。任职期间,他协助该护理之家从原本的两间分院扩展到六间,“那段日子,我体会到开朗、微笑和善意,是赢得居民信任与合作的最好方式。让别人开心,也让自己开心”

后来,慈济医疗志业恰好有领导职缺,林文豪于是选择接受慈济的邀请,担任慈济医疗志业的负责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放弃了收入可观的私人医疗事业,转而全职投入慈济,一个无法给予同等物质回报的慈善机构。”慈济人医会牙科组长邓国荣医生回忆说。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只是安静地、坚定地做出了选择。至今他仍以身作则,持续付出,从不可以要求被看见。”

这个决定并非没有牺牲,但林文豪几经思量,仍从非营利工作中找到了他的价值所在。因为尽管新加坡的医疗体系堪称世界一流,却仍有许多被忽视的角落。

“弱势长者和有特殊需求的长者,一直是我最关心的群体。早期,我在Sims Drive的私人诊所也有许多乐龄人士前来就诊,而慈济在牛车水的第一间义诊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弱势长者。他们常告诉我,虽然其他医疗中心能妥善处理他们的病情,但在面对慢性病或残障带来的挑战时,他们更渴望被倾听,并获得更全面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他在慈济人医会做志工的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人本医疗,尊重生命”的意义。在私人医疗体系中,他经常受制于各种绩效指标,例如效率与利润;但在非营利组织,他与团队能最大程度地排除外在压力,把更多时间与资源投注在病人身上,更专注地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这样的环境,让团队不仅能提供临床照护,也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咨询、活动和陪伴,巧妙融入心理、社会与精神层面的支持。汇聚医疗团队和志工的力量,将慈悲心念落实到医疗体系中。

“‘有时治疗,经常缓解,但永远抚慰。’这是我们医生所奉行的‘希波克拉底誓。巧合的是,这也呼应了慈济医疗志业‘医人、医病、医心’的理念。”

“我之所以下定决心加入慈济,很大原因在于我深深认同慈济的人本医疗理念。这是一个能让志同道合的医疗专业者共同实践、拥抱并推动这种理念的平台,也让更多需要帮助的长者有机会真正体验这种关怀。”


宏大构想 源于平凡的对话

出于对长者的牵挂,成立一家疗养院是林文豪在慈济最早的计划之一。“若能设立疗养院,我们便有机会持续性地照顾同一群居民。”

然而,这个想法最终未能落实,因为政府规定受公共资金资助的机构不可以只提供素食,因此疗养院计划只得暂时搁置。

后来机缘巧合下,林文豪遇见几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医学生。当时,他们正为组屋居民进行健康筛查。林文豪便带着人医会的医生与护士团队前去支援。

“这项计划进行了几个月后,护联局(AIC)得知我们的行动,并鼓励我们扩大居家护理服务。于是我撰写了计划书,提出设立由正式员工主导,而非完全依赖志工的居家护理的团队。”

随着时间推移,服务范围拓展至临终病人的居家医护服务,林文豪再次实现了自己的愿景:为长者提供全方位照护。

林文豪与湖畔全科医疗诊所的病人嘘寒问暖。

新加坡将于2026年迈向“超级老龄社会”,即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年满 65 岁或以上。为了将照护重点前移,并鼓励长者培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林文豪在 2018 年把握卫生部引荐的机会,接管两家乐龄活动中心(SAC)。

当时,他构想将这些中心作为关怀社区长者的枢纽,配合慈济社区志工的力量,为长者提供支持。他撰写计划书,争取政府支持,使武吉巴督与南洋两处的慈济乐龄长青馆顺利成立。

这两所长青馆就像是日后全国林立的活跃乐龄中心(AACs)的前身。在中心,长者不仅能够运动、参与团体活动、增强身心健康,还能预防疾病和减少孤独感。

除了志工,慈济职工同样积极投入。长青馆已成为许多有心人发光发热的平台,比如离开职场二十年后重返职场的前教师Nidhi Gupta,以及退休小贩俞耀胜。他们都与林文豪一样,用行动服务社区长者,也因此荣获“仁心奖”。

落实预防医疗中的另一个项目是善食坊。善食坊是新加坡首个推广“药食同源”理念的空间。在这里,居民可以参加烹饪课程与讲座,学习“全食植物性饮食”。

林文豪说:“我们希望让新加坡人看到,通过正确地饮食,摄入优质营养,能从根本上增强健康,减少疾病。”

这个设备完善的食疗空间,并非源自宏大愿景,而是始于他与团队中的何欣芩医生的一次简短对话。“她对慈济举办的健康挑战21计划非常有兴趣,也希望将健康饮食的理念带入社区。”

随后,林文豪意外遇见卫生部医疗护理转型署司长陈荣美博士,并在她的引荐下,与杨厝港单选区议员叶汉荣协商合作,最终慈济获准使用宏茂桥大牌121成立善食坊。

尽管林文豪想成立疗养院的初衷未能实现,但如今慈济多元的设施组合,已构成一个“微型照护生态”。每个单位专注于不同方面的照护需求,形成了一个支持社区整体健康与福祉的完整网络。

此外,在人医会的支持下,社区牙科中心将牙科服务带入仁慈医院与广惠肇留医院,也为行动不便的个案提供居家牙科护理。

另一个因缘,来自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的邀请,希望慈济提供空间用于安置露宿者。林文豪随即提出,为这些露宿者提供定期免费健康筛查。“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更公平的医疗环境,让新加坡医疗服务不足的群体,也能获得那些看似非必要,却同样重要的医疗关怀。”林文豪说。


为表彰林文豪不遗余力的付出,他于 2018 年获颁国立保健集团颁发的“仁心奖”。摄/ 曾美珍

连结生命  医者的最终课题

即使职责繁重,林文豪仍会抽空参与人医会的志工服务。回馈社会,是他深植于心的信念。16 岁那年,他的父亲在他参加 GCE O-Level考试期间,因肝癌过世。在他大学毕业不久,母亲也因肺癌离世,未能亲眼见证儿子成长为她一直期盼的医生。

父母早逝,以及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接受的照护方式,让林文豪在职涯初期便对临终关怀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住院医生时,他便在当时的“Hospice Care Association(现在的 HCA慈怀护理)”担任志工。他随身携带医疗包和呼叫器,在创办人 Anne Merriman 医师的指导下,前往病患家中进行临终关怀。  

作为医生,面对病痛、苦难与死亡是无法避免的。随人医会深入偏远乡村的进行服务,更将他从拽离舒适圈中,从习惯在有冷气、设备完善的环境看诊,到必须在光线昏暗、资源有限的医疗环境为病人服务。

他永远忘不了在斯里兰卡遇见的一位病人。“那是位舌癌末期的患者。当他张开嘴时,苍蝇会在溃烂处盘旋。除了开止痛药,我们几乎无能为力。当地的慈济团队一直照顾到他往生。”这些经历让他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也坚定了他投身公益服务的决心。

另外,照护宝光佛堂前住持慧琪法师的两年经历,也对他造成深刻影响。“我看到疾病、失能与死亡如何平等地降临在每个人身上。当生命走向尽头,人终究必须学会放下身段、财物与自我,才能让照护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一个道理:无论患者的社会地位如何,医护工作者都必须怀着同理心,尽最大努力去维护患者的尊严。因此,他面对各种复杂病例——从任由乳房肿瘤溃烂发臭的患者,到用报纸包裹溃烂伤口的象皮肿病人,他都怀抱这份信念。

人们难免会疑惑,他们为何会让病情恶化至此,但林文豪医师却认为:"有些患者因尴尬而回避求医,有些则是因忙碌耽误治疗。当他们来到我们面前时,我们要做的不是追问过往,而是指引他们走向下一步。"


林文豪与身为护理师的太太,在工余时间,协助打扫慈济照顾户的住家。摄/ 黄碧英

真正体现同理心的,是他毫无迟疑地蹲下身,清理慈济照顾户的住家环境。他也鼓励其他人医会成员加入。

“当我们帮他们整理居家环境,首要受益的是屋主本身。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凝聚团队。当医生、护士、药剂师、牙医、牙科助理、中医师,大家都卷起袖子,用非专业的方式贡献一份心力。”

在数十年的医疗生涯中,林文豪触动了无数生命。“我时常遇到过去的病人、他们的家属,或志工会走上前感谢我曾为他们或亲人做的事。这些相遇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谨慎,用善念、慈悲与智慧行事。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既可能温暖一个人,也可能无意中伤害一个人。”

尽管林文豪在推动慈济医疗志业发展中已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他仍持续践行医疗使命。他希望未来能成立临终关怀机构,让慈济志工能全程照护临终病人,让病人有尊严地度过最后一段旅程。

他说:“只要机会出现,我一定牢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