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医疗

社工视角 为善终做准备

面对死亡是每个人的功课,《死亡与善终》线上讲座由慈济医疗社工黄韵姗和郭静仪主讲,分享自己在做临终关怀服务的心得感悟,以及如何正向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是每个人的功课,《死亡与善终》线上讲座由两名慈济医疗社工分享自己在做临终关怀服务的心得感悟。(图片提供/潘宝通)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问一位年轻人:我们谁离死亡更近?

生命在呼吸之间。其实,我们离死亡一样近。

慈济居家关怀部举办《死亡与善终》系列线上讲座,2021年4月3日首场讲座由慈济医疗社工黄韵姗和郭静仪分享他们在做临终关怀的心得,以及如何正向面对死亡。

您了解何谓“死亡”吗?黄韵姗首先分享:“一般人临命终时,都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我们只看到他外表挣扎的样子,其实他内心的恐惧、痛苦和彷徨,是笔墨难以形容的;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人要死的时候,就像乌龟脱壳那么痛苦。”

能够辨别一个人即将死亡,才能从旁协助他们缓解不适感。濒死的体征包括体温下降、手掌和脚底出现蓝紫色斑点、脉搏微弱、嗜睡无法回应、焦虑不安、语无伦次、喉咙发出咕噜声音、呼吸急促、呼吸停顿或嘴巴张开等。黄韵姗补充道:“临终前数小时,一个人的血压和血氧含量下降,此时不需要频繁地检查,给予舒适感是最关键的。”

黄韵姗接着说明临终辅导员提供病人和家属的援助包括生理和心理层面,例如聆听、陪伴、完成心愿、弥补遗憾以及协助申请医疗补助用品、安排生后事和遗嘱等。

另一名医疗社工郭静仪也提供大家在至亲临终前的一些贴士,比如握住亲人的手,以简单的句子告诉至亲当下的时间、日期和地点,让亲人觉得踏实、安心、不迷惘。此外也可以运用“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和道别,帮助亲人化解恩怨情仇,放下遗憾,最后充满感恩地离开。

郭静仪接着以一个个案来分享她做临终关怀的体悟。案主是七十多岁的胡女士,与最小的弟弟相依为命,其他手足已失联或往生。当姐姐罹患末期癌症,这位患有轻微弱智的弟弟选择照顾姐姐,暂停了工作。慈济医护团队关怀胡家姐弟四年,提供居家医护服务,后期转为临终关怀。

慈济医护团队鼓励胡女士时时抱持善念、结好人缘。慈济也与其他机构一起协助胡女士解决产权问题,好让弟弟的未来有所保障。胡女士知道“小钱行大善”的理念后,也领取了竹筒,和弟弟一起投善款,发心想要帮助别人。为了满足喜欢榴莲的胡女士的心愿,志工向榴莲商家募了数粒榴莲送上门。心里想着要结好人缘的胡女士,只留了一粒榴莲,请志工把其他榴莲和邻居结缘。


郭静仪以胡家姐弟的故事来分享自己对临终关怀的心得体会。(图片提供/ 潘宝通) 

胡女士的健康每况愈下,胡先生已无力继续照顾姐姐,因此她被转介至托福园(Dover Park Hospice)临终关怀医院。医护团队一周三次带胡先生到托福园探望姐姐,并引导他接触生死课题:“医生说你的姐姐生病不会好,现在我们照顾姐姐的伤口让她不会痛……”“有一天姐姐会离开,你不要伤心,因为姐姐要你好好的……姐姐离开后病痛就没有了,你要祝福姐姐……”

胡女士安详往生后,医护团队在露天下撑着伞护送大体。胡先生也在慈济志工的邀约下到慈济日间复建中心做志工,身体力行付出行善。“屋子的空荡,依然有你的温存,不再空留遗憾;未来的路由祝福护着,不再孤独无助……”郭静仪为这一幕写下歌词,期许将他们的善念继续传扬下去。

“人在世间最好的保障是什么呢?”郭静仪强调生命在呼吸间,所谓的“善终”是人生莫大的福报,而人在世间最好的保障是结好人缘,透过平日投入公益事业,以爱心、欢喜心,培养好人际关系,老来就不必担心无法融入社会,还能继续发光发热。


线上参与者合影。(图片提供/ 潘宝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