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人物

追忆陈清水——清澈如水结善缘

一句“对的事,做就对了”,身为总务组一份子,陈清水总是全力承担,十多年来从打包物品到布置场地,默默成就一场场大型活动,结下无数好缘。如今身影不再,形象仍然清晰,他树立的人品典范也将永远烙印在慈济人心中。


新加坡慈济志工陈清水走遍四大志业,乐于付出,大小活动都可以看到他欢喜承担的身影。(摄/ 冯桂琼)

组屋楼下搭起庄严肃穆的灵堂,虽然受限防疫规范,慈济法亲、同事、邻居分批前来,人流络绎不绝。白天,新加坡慈济南区志工轮流值班守在灵堂,晚上则由机动组守夜,可见资深志工陈清水生前结下的好人缘。

2022年1月17日中午,陈清水圆满报身,法亲悲痛不舍,21日晚上举办追思会,除了现场约三十名亲友和法亲聚集于灵堂,还有294名法亲齐聚在线缅怀。23日告别式过后,在家人和法亲的目送下,向陈清水作最后的祝福和告别。

新加坡慈诚陈清水于2022年1月17日安详往生,慈济法亲们都很不舍。(摄/ 黎东兴)

愿力坚定 做就对了!

“师——姊——好!”每次遇到陈清水,还没见到人,就已经听到他独特热情的打招呼声音,让人心里暖呼呼。活动时需要什么物品,他总是满口答应:“可以、可以!”

身为总务干事,他都亲力亲为,有求必应,热心帮忙张罗。这就是陈清水,热忱、随和、精进,是一心追随证严上人行走菩萨道的好弟子。

陈清水来自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大学毕业后,2003年来到新加坡求职。有一天他和朋友约在牛车水见面,朋友临时有事无法赴约,要离开时,路过当时位于牛车水的慈济旧会所,刚巧当天有一场讲座。陈清水说:“因缘就是那么不可思议!”他就这样走进慈济世界。

离乡背井初到异乡工作,慈济就是他的家。陈清水积极参与慈济大小活动,当时的“喜乐之家”麻疯病院常月关怀、独居长者暨乐龄关怀日、义卖会、团康组、歌咏组等,都看得到他笑脸迎人的身影。

陈清水说:“每每活动结束后,疲惫的我在梦乡里都会开怀大笑,因为想到我要时时刻刻找回加入慈济的这一份决心。”

初加入慈济时,陈清水(左二)是歌咏组成员。(照片由志工提供)

“做就对了!” 2005年慈济新加坡慈济开始推动四合一架构(注1),落实志工社区化。最初几年志工对此还很陌生,陈清水也不清楚总务的职责,但是想到上人说过“对的事,做就对了”,想起自己的初发心,他憨憨地、勇敢地接下南区总务重责,从零学习,“做就对了”!

曾经与陈清水共事的志工,对于他生前的行谊都如数家珍。回忆当年将总务工作传承给陈清水,委员柯丽明说,陈清水非常努力学习,很快就进入状况。

总务的事情可以耐着性子做,但是与人沟通是大学问,柯丽明说:“清水师兄脾气好,遇到无理要求也不会生气,自己默默承担,还时时口吐莲花赞叹别人,真的是个好菩萨。”

在慈济牛车水时期就共同投入志工行列,也和陈清水一样同属南区的志工庞孝兰说,清水待人诚恳,善解包容,面对他人的请求,都不会说不。“总务的事情很琐碎,从没有看过清水发脾气,他都不会给别人脸色,脚踏实地做慈济。”

承担总务工作,不仅要照顾组员们都身,更好顾好每个人的心,陈清水(前排左一)总是和伙伴合和互协,共同承担。(照片提供/谢佳君)

互动有温度 关怀有热度

总务职责一承担就是十多年,陈清水坚守岗位,也培养出多位干部接棒。他曾说过,对于新进志工,陪伴非常重要,要了解组员的个性、家庭状况、能够出勤的时间等等,细心来做安排。

陈清水说:“互动要有温度,温度就是要亲力亲为,亲自陪伴,说话要轻声细语。”

总务干事萧炜明和陈清水感情深厚,他回忆说,陈清水对于志工的大小要求都积极配合,有时候自己默默解决棘手问题。“此外,他也会记下志工的生日,生日当天就打电话或发讯息,或约大家聚餐喝茶,总是带来满满的温暖。”

谈起陈清水(中)生前的种种行谊和对自己的启发,和他感情深厚的萧炜明(右)总是如数家珍。(摄/ 潘宝通)

陈清水有热度的关怀,也感动了接棒的志工,志工陈玉梅就是其中一位。她忆述,陈清水始终守着初发心,尽心尽力完成总务工作,不时关心职务进度与确保组员身体状况足以负荷。“他一路陪伴我们、引导我们,时时关爱。有次我人不舒服,感到头晕严重,清水师兄马上扶我到一旁休息,给我水喝。”

和陈清水相识十九年,看着他一路走在慈济路上,并承担互爱副组长多年,慈诚沈龙发形容,陈清水是“社区伙伴心中最可靠的菩萨”。

沈龙发说:“从陈清水师兄身上,可以看到上人的法,因为和他合作多么多年,我从来没看过他发脾气,他待人处事柔和,从未斤斤计较,即使受到批评,他都以感恩心来接受。”

陈清水的用心带动与陪伴、传承法脉,让志工勇于学习承担。培训志工沈志强说,陈清水会透过一通通的电话来叮咛问候,关怀方式看似简单却充满温情力量,“这提醒我要更加精进地行菩萨道,也不容易离队。”

沈志强说:“他真的把握一切善缘,和大家分享慈济理念,也做慈济直到最后一口气。”

2019年,陈清水(右二)参与慈济全岛募款日,他认为募款重在募心、募人和募爱。(摄/ 潘宝通)

微尘人生 展现力量

慈济举办或支援海外义诊,机动组和总务组志工总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后”,提早到义诊现场进行场布工作,还要负责善后、归位。陈清水经常请假参与,足迹到过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柬埔寨及菲律宾,和当地民众结下一分好缘。

机动组志工陈国成说,陈清水身在总务组和机动组互动密切,两人虽然不同小区,但因为大型活动及多次海外义诊而拉近距离。“清水就是很单纯的人,我们机动组要什么就找他,他非常正能量,求法精进,除了薰法香,也爱看上人的书,经常买书送人。”

2019年10月底柬埔寨的马德望义诊是新冠疫情前慈济最后一次的海外义诊,也是陈清水最后一次出勤义诊活动。包括陈清水在内的一群先遣团志工,大家默契十足,短短两天,将当地一间小医院,摇身一变为设备完善的义诊场地。

柬埔寨天气炎热,陈清水和志工们挥汗做场地布置,制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面对来自各组的需求,他脸上的招牌笑容一直都在。工程师出身,陈清水对于水电一窍不通,但多年参与义诊下来他也略懂一二,配件不足、故障的手术灯,在总务组的巧手中,重新组装后又能发挥功能。

“真棒!可以采访一下吗?”“不用啦,这又没什么,小事而已,我做的不多啦!” 陈清水和许多后勤志工一样,默默在背后付出,但总觉得自己所做微不足道,犹如微尘,不值得一提。缩小自己,默默展现真实力量,这样谦虚诚恳的态度,让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而感动赞叹。

慈济的跨国义诊,所有物品器材的长途搬运组装,陈清水都全力以赴。图为陈清水(右)在义诊场地细心擦拭手术灯。(摄/ 刘素方)

菩萨招生 造福人群

陈清水曾和志工分享:“慈济的福田很多,但是我们要创造更多的好缘。上人创造一个大家庭给我们,我们要把家人找回来。”

“菩萨招生在水哥(陈清水)身上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志工陈文宗说道。

陈文宗和陈清水在慈济认识,两人后来才知道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陈文宗说,陈清水在公司也极力讲慈济,身边的同事几乎都已接引为慈济会员。“每一年的新春义卖会上,经常遇到公司同事,一聊开,都是水哥邀约来的。”

陈文宗回忆有一次跟同事聚会,碰巧陈清水也在餐厅用餐,一场聊天后,陈清水竟然把自己带去的朋友接引进慈济。“水哥常引用上人的话‘善恶拔河,人多、力量大的一方会赢’,要我们努力帮上人做净化人心的工作。那份赤子心和勇猛心,值得学习啊!”

陈清水的中学好友苏英伟说,陈清水经常分享他做慈济的法喜,也邀约他参加活动。后来苏英伟移居澳洲,每年见面的时候,陈清水都会送他上人及慈济的书籍。

苏英伟说:“清水几乎把大部分的人生奉献给慈济,在我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工作狂,但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做慈济。”苏英伟期许自己,未来要多学习习陈清水,及时多行善。

这两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被迫暂停或取消,陈清水担心志工流失,不断积极展开“保温”努力。在防疫规范内,他带领新进志工、同事或朋友参观志业体,也经常在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值班,对着一批批会众介绍慈济,希望接引更多人投入人间菩萨行列。

2021年七月,陈清水发现自己生病,但是依然乐观面对,不让家人和法亲操心挂念,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薰法香、念佛、抄经,坚定愿力跟随上人生生世世。

陈清水生前忍着身体的病痛,虔诚用笔一字一字抄写《心经》。(摄/ 陈苏姗)

以身示教 身先士卒

无论是设备器材的盘点打包、海外义诊场地布置等琐事,还是轻轻一句叮咛关怀的话语,陈清水都身先士卒、以身示教,是新加坡慈济工作同仁和志工倚靠的力量,他不敌病魔辞世,大家都极为不舍。

1月21日晚间的助念与追思会,家属与慈济法亲齐聚线上线下,共同追忆这位上人的好弟子。线上另一端,台湾静思精舍常住德格师父、德渊师父、德泰师父,以及清修士萧静湲、陈思育、刘诚宽等,也连线追思陈清水。

治丧处架起大屏幕,播放陈清水在慈济付出的回顾影片,无论是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和环保等志业,都可以看见陈清水用心付出的身影;随后,上司、家人和慈济人发言悼念,缅怀他们心目中的陈清水。

参与过海外义诊的护理师胡秀桃沉重地说,海外义诊场地普遍基本设施简陋,先遣团队往往要从零开始整理布置场地,而且林林总总的器具和用品,从手术灯到挂号的牌子,都靠团队跨海携带。

前置作业琐碎繁重,并不轻松,但陈清水和总务伙伴从不喊累喊苦,把里里外外安排得妥妥贴贴,让场地提前就绪,默默当医疗团队的坚强后盾。

胡秀桃说:“阿水每次鞋子都是脏脏的、裤子都是黄黄的,跑太多了,叫他休息,他都说‘来不及、来不及了’,很会把握当下可以付出的机会。”

短短几天的海外义诊结束后,人员陆续离开,总务组却又开始新的忙碌,要迅速让场地恢复原状,开始盘点和打包,并在回国后归还所有物件。基金会行政事务室主管卜秀真含泪说,从海外义诊到义卖会,大大小小的活动,陈清水都会确保物品一件不少回到静思堂。

慈济志工亲临治丧处向陈清水致意,祝福他早日乘愿再来。(摄/ 潘宝通)

与陈清水共事多年的雇主阿比吉(Abhijit Dutta)沉重地表示,陈清水个性稳重,无论遇到任何考验都能从容面对,工作上有条不紊,令人安心,加上他善于团队合作,故和同事培养出很好的默契。

谈起陈清水,基金会执行长刘瑞士满是不舍:“上周探访时,清水师兄很疲累,但一谈起慈济,就变得精神奕奕,谈起十几年前,我开着罗厘,他坐在我旁边,我们一起去搬东西、做捐血活动,讲起就非常欢喜。”

悼念之余,刘瑞士呼吁大家要以陈清水为典范,要感受到他常说“来不及”的迫切,见贤思齐,发挥生命的价值。

德格师父追忆,2003年在牛车水旧会所遇到陈清水,虽然他话不多,但每次有活动,只要打电话给他,他都乐于配合,从不拒绝。

德格师父开示,人生长度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广度,虽然陈清水这一期生命如此短暂,但他走入人群、广结善缘,这样的人生,很有价值!

远在台湾花莲静思精舍的释德格师父(中),在线上追思会分享从前在牛车水旧会所和陈清水相处的点滴。(荧幕截屏/ 曾美珍)

病痛考验来 仍存助人心

1月21日,也就是陈清水追思会的同一天,他的眼角膜成功移植到两位病患眼内,为两位眼疾患者重燃光明。这也是陈清水人生最后的心愿。

志工庞孝兰说,面对自身病痛的考验,陈清水最大的愿望,仍是在想着如何付出助人。

庞孝兰说:“他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坏了,但我还能再怎么去付出呢?所以他想捐出大体让医学生做研究,让生命发挥最大的良能。”

陈清水的大体因癌症等诸多因素,无法完成捐赠遗愿,当医护人员询问家属是否捐出他的眼角膜时,陈清水的母亲犹豫了,儿子离去,已经悲痛万分,难道连遗体也要被“破坏”吗?但在庞孝兰和医护人员反复劝说和解释下,老太太终于同意捐献。(注2)

庞孝兰说:“(清水)妈妈以为捐献是要拿整粒眼球出来,我们就说不是,只是拿眼睛最前面的一层组织,还能助患角膜病者恢复视觉。”“我们也和妈妈说,做好事帮助人是清水最大的心愿,现在你同意了,他肯定会很开心和欣慰的。”

慈济志工从全岛各地赶来,整齐列队组成长长的送殡队伍,陪伴陈清水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摄/ 潘宝通)

上人曾说,要净化人心,多一个人投入、了解慈济,就减少一个问题,但了解道理只是增加智慧,付出行动才是造福人群。

陈清水法入心、法入行,确实将佛法和上人的话落实生活中,用生命展现慈济人的精神,让人心生感佩,人品典范留永存。虽然不舍斯人,但终须道别,虔诚祝福陈清水,早日乘愿再来,菩萨道上再相会。

注1:慈济志工组织架构“四法四门四合一”,以合心、和气、互爱、协力(合和互协)为功能分工的名称;合心传承、和气布达,互爱规划,协力执行,大家一起去分工,人人合心承担与成就。

注2:根据本地人体器官移植法令(HOTA),国人如果逝世,不论原因,在家属同意下,允许医生取出遗体的肾脏、心脏、肝脏和眼角膜供移植用途。该法令是一项强制性计划,适用于所有21岁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只要死者没有精神疾病,生前也没有选择退出(opt out)法令的约束。

 


延伸阅读